-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谨防“差不多先生”
莫绍
小时候父母时常叮咛,“提防癫狗,避之则吉”。我谨遵教诲,至今幸免狗咬之苦。
秋雨如弹琴,叮叮咚咚日夜不停,江堤出现了管涌。夜雨添愁绪,我孤灯唠叨又一个“提防则吉”:谨防“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者,处事不认真之人也。
在我的认知和记忆里,“差不多先生”总不受待见。
民国时期,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极尽讽刺之能事。“差不多先生”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在其眼里,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活人与死人差不多……
最终,他在认为差不多的牛医生手里,一命呜呼。不认真,丟了命。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
“我抽着差不多的烟,又过了差不多的一天,时间差不多的闲,我花着差不多的钱,口味要差不多的咸,做人要差不多的贱,活在差不多的边缘,又是差不多的一年……”
2008年,一曲嘻哈“差不多先生”在台北唱响,写实批判戏谑,毫不手软。
2019年2月15日,时任浙江桐乡市委书记盛勇军在该市三级干部大会上提出,“让标准不高、要求不严的‘差不多先生’下岗转业。”
2022年初,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在安徽“新春第一会”上强调,涉及群众和企业切身利益的事情,一点都不能差、差一点都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何必当真的观念,一切干一下得了的想法,一切得过且过的心态,都是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大害而无一利的,都是万万要不得的”。
走进新时代,我们党赓续弘扬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精神,“差不多先生″无处容身。
其实,“差不多先生”那差不多的面孔背后,藏着丑陋的真容。1962年4月8日,《文汇报》曾刊文《差一点儿》,轻轻揭了先生的真面孔。
“在马路上要吐痰了,走到痰盂跟前,揭掉盖子,仿佛也‘瞄准’了一下,但头一偏,‘噗’的一声,‘差一点儿’,吐在离痰盂不盈寸的地方,痰盂没有能尽到他应尽的义务。在里弄小便处小便,当然不会太‘离谱’,但少走了半步,‘差一点儿’,泛滥了。幸好自己有预见,站在较高处,只苦了后来人。一垃圾箱旁边堆满了垃圾。为什么?倒畚箕的同志路远迢迢把垃圾送到箱子跟前,又差了一点儿,没有伸一伸手倒进箱子里去……”
“差不多”说白了就是“差一点儿”。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俗言,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差不多”会惹大祸害。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据调查,爆炸缘于一个菱形密封环失效。
无独有偶,还是在科技发达的美国,2003年2月1日,一块脱落的泡沫,导致即将着陆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一个小环,一块泡沫,相继引发了两次巨大航天灾难。寻根究源,这都是不认真、不较真、“差不多”惹的祸。正所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教训惨痛,令人扼腕。
一个差不多,就是一颗影响工作、败坏事业、危及生命的定时炸弹。一个个“差不多”叠加,一朝引爆,百尺高楼也会坍塌散架。
差不多的态度,实则以不较真为不认真掩饰,以不精明为不负责遮羞。看似无害,实则隐患巨大,危害长远。这是不认真,这是不负责!
一个差不多,就是对人生、对家庭、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一万个不负责。
想干最少的事,担最少的责,谋最大私利,这是“差不多先生”的本性。这样的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空谈无疑,托举伟大的中国梦何堪大任?
可以预见,抱着差不多心理得过且过,最终差不多的日子都过不了。与“差不多先生”相处,一不小心就是一地鸡毛。天天呢喃“差不多”者,命运多舛,岁月流逝,自毁生命。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差不多”危害之重,不可不察,不可不防。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但是,“差不多先生”咽气多年,“差不多”现象却未曾绝迹。时至今日,“差不多、基本上、可能、应该是”我们依然常能耳闻,让人如鲠在喉。或许先生活血重生?或许先生幽灵作祟?
“差不多先生”不讨喜,为何阴魂不散,长存人间?
背后的魔障何在?我们一一探看。
信仰淡化,不求进取,不敢担当,不肯认真。当信仰开始淡化,未来必然模糊,精神失去支撑,为民宗旨失守,最终敬业虚空,敷衍人生。
能力不足,本领恐慌,束手无策,逃避困难。满足于差不多,低要求、打折扣,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再美的蓝图分分钟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作风漂浮,不严不实,糊涂麻木,慵懒懈怠。观念固化,推诿塞责——自己迟到却埋怨火车开早了,心存侥幸,随波逐流。做不了“老虎”,好像也不是“苍蝇”,做一只“蚊子”也“差不多”。
“差不多”是病毒、瘟疫,会传染,损人灵魂,致人神昏,令人闲散。
君不见,“差不多先生”得病,家人去请东街汪医生不遇,就去西街把牛医生——王医生请来了。看,一家症状都是“差不多”,感染了吧!
“差不多先生”是害群之马,是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最隐秘的“疫魔”。
谨防“差不多先生”,要向“差不多”坚决说“不”!
几年前,装修一套旧房,正苦于难找称心的泥水师傅,亲戚推荐她的一个乡下同学。我问活干得如何?亲戚说,差不多吧——他挺忙的。听到“差不多”,我蓦地头大,但难却好心,况且也无一丝其他头绪。亲戚的同学姓“傅”,带着老婆还有一个姓“符”的络腮胡子过来。铺完大厅瓷砖,铺装厨房卫生间,工程近半。我一察看,卫生间高唱“小河淌水”——地漏不是房间最低处,舀两勺水泼在房角竟然流不出去。我心中不爽,马上指出这一囤水奇观。符师傅若无其事过来说,“差不多,没事的,过一夜就干了。”我无语,最后撂下一句“重铺卫生间”走了。
第二天我再去察看,络腮符师傅不来了,据说是他铺的卫生间。卫生间地板尚未重铺,当天装阳台墙壁、地板瓷砖。我乍眼一看,心里窝火。阳台东西侧墙边挨近房梁处,原租客分别打了两枚大钉子,拉铁线晾衣服。凿旧墙时西边的钉子被我连铁线一起扯掉了,东边的那枚扎得太紧没拔掉。我想,装修的泥水师傅有工具,拔个钉子手到擒来!可如今,那枚铁钉竟没拔掉,居然从一块灰白瓷砖中间的圆孔中,伸出粉笔般粗长的魁梧身姿,锈迹斑斑、麟麟欲掉。我没好气地说,“这颗钉子不拔掉,多难看!”傅师傅眨着眼睛说;“差不多,不难看,留下还可以挂东西呢。”原来他们都是一丘之貉!追求完美的我,难容“差不多”。我斩钉截铁:“这样,你结清工钱,不用干了!”
闪开,“差不多先生”!我庆幸,终究没有掉进“差不多”圈圈。
谨防“差不多先生”,坚决不做“差不多”之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
“致广大而尽精微”,乃《中庸》之语,意指通达广大之境而又极尽细微之处。今天,沐浴这一辩证思想光辉,中华儿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昂首阔步。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致广大”,就要从大处着眼,胸怀国之大者,登高望远,统揽全局,多打大算盘,走好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尽精微”,就要从小处着手,注重细节,精益求精,“防止因为‘细节中的魔鬼’损害大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服务好全局。
处事处世、为人为政远离“差不多”,认真专注、精益求精最是关键。
古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费尔巴哈说,科学是非常爱妒忌的,科学只把最高的恩典赐给专心致志地献身于科学的人。
认真专注、精益求精,是成就事业的“黄金法则”。
牛顿留意于苹果坠地的瞬间,促成了他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爱因斯坦醉心于细微的光影变化,促成了他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问世……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积极锻炼,好好吃饭,按时作息,得闲乐乐——认真让你“活成大家想要的样子”。
下真功,动真格,见真章,认真的人总能活出闪光的未来。
唯有认真,不畏惧世间无常;唯有认真,可防“差不多先生”。
曾经,因为赶时间,我与“差不多”邂逅。多年前,我采写了一篇救死扶伤主题通讯,落实捐款数额时,兜兜转转都没找到当事人。旁人说他知道。我来不及核实,急急忙忙将稿子投给了报社。发稿前夕,编辑给我来了电话,说捐款数额大,要核实一下。听完说明,编辑语重心长告诫我,新闻工作下笔千钧,一字一言或会在媒体激起蝴蝶效应,必须真实。并叮嘱我认真核实好数据。我一核实,吓了一跳。当初的捐款数竟多了6万。幸亏“较真先生”战胜了“差不多先生”。每每忆起,后怕不已。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感言:“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炼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
精益求精,这是最纯真的工匠精神。
细节决定成败,责任铸就辉煌。“不患无策,只怕无心。”没有认真,没有责任心,成功就是痴人说梦。
林清玄心仪“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乐作舟,且行且歌,乐享人生。
窃以为,添上“以认真心处世事”方更妥。认真处事,且行且安,一切尽意,人生尽欢。
当生命年轮镌刻上认真的印记,人生馥郁,充满魅力。
追求完美,一步步攀上高峰;得过且过,一步步堕落低谷。
少一些浮躁,多一点沉淀,专业专注,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尽善尽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成功、发展只会眷顾认真之人。懈怠、畏难、永不较真者,只会罩着“差不多”的斗篷,在无尽历史风云中烟消云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我们犹须警惕。
狠刹“差不多”歪风,不做“差不多”之事,不掉“差不多”圈套,时时用精益求精的尺子锱铢必较,这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新时代风范。
谨防“差不多先生”,避之若浼,人生安好。(作者单位:茂名市茂南区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