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莫楠
马克思现代化思想是基于“市民社会”致力于改善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生活秩序、生活质量及最终引领无产阶级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价值理念,而这种价值理念也必须回到文本思想及结合社会境遇,才能实现“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价值诉求。因此,系统把握和全面理解马克思经典文本中现代化思想的丰富意涵,应把握其三个层面的要义。
一、物质生产方式是现代化发展的根基
马克思描摹出资本主义社会把经济理性推至极端重要的地位,解析了现代化伊始产生的要义在于通过物质生产方式造成高度的资源积累。马克思运用大量英国下议院授权出版的蓝皮书等资料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且正在实现的态势,将代表着经济理性的物质生产的基础性作用推至至高无上的地位。工业化生产方式“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从而催生了资产阶级。工业化的物质生产方式成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砖一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存发展的根蒂。然而经济理性的至上性使资本主义社会潜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基于经济理性视阈下人的异化与复归矛盾问题。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一方面基于经济理性为基础的资本逻辑深刻推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进程,另一方面,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无法避免。现代社会的对抗性矛盾“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阶级对抗、生态危机等问题的周期性爆发,无不预示着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在不断循环。因而才有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
二、人口增长是现代化发展的持续动力
马克思摹画出资本主义社会依托人口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解析了现代化发展的持续动力在于人口数量、质量、结构上的优化提升。城市化是农村向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例上升的现象”,是指城市数量递增、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它回答了资本主义社会“怎么现代化”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中,城市化是工业革命载体性的存在。因而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对商品的制造方式、制造地点带来了本质性的变化,成为城市增长的强力催化剂。”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要素的变革,使资本主义社会在商品生产方式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马克思强调“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城市化的发展是社会结构运演的具象形式,其可以进一步实现城市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的生成、变化。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解析城市化对现代化的作用机理,现代化最先表现为城市表象皮层的时尚摩登,也就是说,城市化在社会结构中形成对现代化的客观反映,这是现代化形成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马克思运用城市化的具象表征现代化的人口动力内核。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归宿
马克思以条理化、体系化、学理化的理论融合现实存在的“劳动异化”、“商品拜物教”现象,勾勒出理想的“现代社会”与现实的“现代社会”的区别。现实的“现代社会”是物性思维为向导的社会形态,资产阶级进行经济活动的目的是物质生产的发展。马克思则是批判这种物性思维为向导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的媒介给予人们生活需求的相对满足,带来一定的利好,然而又导致人的困境。现实的“现代社会”强调的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囿于其思想内核的形而上学以及物性思维,最终使个体的根本利益得不到实现。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关照出发,揭示了理想的“现代社会”的最终旨归在于回到人的本身。人既是现代社会产生的起点,又是理想的“现代社会”发展的归宿。马克思现代化思想旗帜鲜明地彰显了经济发展必然是物质生产推动的结果,但经济发展不是最终的目的。经济与人是共同关联的统一体,发展经济是为了人本身。作为国家,毋庸置疑要进行物质生产,马克思同时也认为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必然也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制。因而,应当明确的是,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仅仅是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资产阶级在此隐秘的生产模式下所剥削的剩余价值,但其并没有批判生产本身,因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的背后必然都是生产驱动的结果。
(作者系广州新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