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若干思考
张学强
  去年,农业农村部出台了“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而我省则以省委名义印发“百县千镇万村”相关决定,且内涵从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拓展提升为高质量发展工程,从文件上可看到我省对“百县千镇万村”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省委工作重心的下沉,对粤东西北地区来说是重大利好。一直以来,茂名的县域和农村相对较强,是我们的优势和长板,务必抓住这一机遇在全省全国争先创优,助力茂名的现代化建设。
  一、围绕“两轴-两圈层”发展布局强化县镇“联”的作用
  客观上来说,茂名就是一个“散装茂名”,茂名市域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一个体系,无论是城市还是产业,都略显松散。最近,市委、市政府大格局谋划城市发展,从“两轴”向“两轴-两个圈层”发展布局延伸,这一战略布局切合了茂名县域较强的特点,有利于发挥优势整合县域力量,推动茂名全域一体化。为此,我们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千万不能忘了省委文件中“城乡融合发展”这一重要指导思想,自觉围绕“两轴-两圈层”发展布局来强化县镇“联”的作用,真正做到联城带乡。一要强化中心城区首位度,特别要强化高铁新城联结南北组团、联系各个县区的作用。二要在交通上“联”,市委、市政府已作部署,要认真抓好落实。三要在产业上“联”,各县区要强化与市三大支柱产业(石化、建筑、农业)的关联,比如石鼓的渔网小镇和霞洞的雨衣行业,都是以石化产品为原料的;市里也要为县区特色产业做好配套服务,比如粤西农批这样的项目可以很好服务县域农业,要形成中心城区和县域既各有特色又互有联系的产业格局。四要在思想上“联”。强化好心文化、冼夫人文化、潘茂名文化的传播,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最大公约数来凝心聚力。同时,要遏制网络上的一些“地域黑”,避免市域内相互攻击。
  二、突出重点推动城镇化建设
  在推动“百千万工程”中要力戒“当好人”“分猪肉”,对全市的不同类型镇村要实行差异化的政策,不能平均用力。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必然有相当部分镇村会衰败,这是客观经济规律,千万不能违背,不能全面铺开大搞镇域经济,省里要求的也是“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结合茂名实际,应重点发展四类镇:一是县域副中心(沙琅、长坡、钱排、合江),二是中心镇(比如平定、石鼓等),三是城郊镇(比如羊角、七迳、电城、博贺等),四是特色专业镇(比如观珠等),建议市县两级通过科学机制确定重点镇的清单,并在各项工作中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包括财政资金、建设用地、组织人事、权限下放等方面;同时建议积极争取省政策调整或个案支持,驻镇帮镇扶村的对象要调整为以上所述的四类镇,借助珠海和市直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以上四类乡镇的帮扶。
  三、产业发展要聚焦聚焦再聚焦
  省市都强调制造业当家,县域发展要始终把产业放在首位。近年来,各县区都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购置房产这个趋势中获得了不少发展红利,要把这些红利更多用于支持产业发展,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发展,不要过多地把这些红利用于铺摊子。一要围绕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我市三大支柱产业(石化、建筑和农业)来确定各自的主导产业。二要规避“大而全”的发展路径,坚持特色化发展,每个县重点谋划一至两个细分产业足矣,努力做到有全国影响力。三要善于借力电商来推动产业发展,在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和洗牌中,电商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掌握好利用好这一工具。四要大力推广佳都制衣将分厂下沉乡镇的发展模式。大力招商引资,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下沉乡镇,充分挖掘利用闲置的农村妇女劳动力(要照顾老人和孩子,不便出远门,但可在家门口就业)。据了解,目前有意下沉乡镇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少,闲置的农村妇女劳动力也有不少,主要瓶颈是乡镇的闲置厂房和建设用地缺乏,有待破解。为此,一方面要全面排查梳理镇(街)闲置的建设用地、可能改造为厂房的闲置或低效的建筑;另一方面县域要千方百计“挣”建设用地指标,在此基础上适当把用地指标向以上四类重点镇倾斜。
  四、大力拓展挖掘农村消费空间
  只要开动脑筋,想出“点子”,仍然有很大空间来拉动农村消费,这里抛砖引玉提出一些具体建议。一是加快推进以中心镇为单位的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冷链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二是发展乡村夜间经济,坚持“政府指导、集体牵头、合理选点、完善配套、建立机制、示范带动”原则,积极建设乡村夜市。三是研究探索开行中心城区至中心镇的周末班车,方便农村人进城消费和城里人下乡游玩。四是鼓励春节期间的乡村文旅商业活动。200万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是一个重大的消费时机,要充分利用好引导好,建立若干类型示范点,让春节期间各地群众不是关在家里打牌打麻将,而是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五是打造以钱排镇为中心的云开山度假区。建议市级层面要助力推动,特别是整合周边的高州深镇仙人洞和马贵摩天小镇等资源,形成合力,加强推介,打响品牌,吸引更多大湾区游客。
  五、探索乡村人才培养新机制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我市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在逐步回流,“两本四专”高校和中职技校涉农专业人才丰富,有条件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破解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的问题。为此,建议:一要强化组织部门对农村人才培养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二要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强基层政府部门与院校之间的沟通协作;三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吸纳消化乡村人才。
  六、创新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工作机制和方法
  “百千万工程”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创新的思维和方法。一是建议每季度召开一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走听看想现场会。从我市以往的成功经验看,召开走听看想现场会是推进专项工作的有效手段。建议市主要领导每年参加一次,其余三次由分管领导主持召开,每次会议分别到5个县区走听看想各一个镇。二要善于整合资源。我市面积有1.1万平方公里,有800多万户籍人口,有很多很好的资源,但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很分散,散落在各个角落,如果不加以整合就没有市场价值。比如,我市各地各村的年例都很有特色,有很多非遗传承,我们在打造示范村的时候,不要把眼光局限在该村,要善于整合更大范围内特色资源。三要善于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比如信宜钱排镇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机制创新很好地调动了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取得明显效果。四要争取上级政策效益最大化。前不久,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包括这次省委“百千万工程”文件之后,相关部门都会陆续出台配套政策,要加强项目储备和政策研究。比如,现在农村撂荒地较多的重要原因就是水到不了田头,要全面摸排全市范围内的基层水利设施需求,通过打包项目的途径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支持。五要梳理形成乡村振兴的正面案例和负面案例集。市委提出了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法,但基层对此的领悟是不深不透的,仍然存在与产业结合不紧密、搞“大红大紫”、照搬城市建设做法、硬底化过度等不当做法,建议在市域范围内梳理形成一些基层镇村正面的案例和负面的案例,以案例教学法让基层干部学深悟透“一四五”工作法。
  (作者系茂名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