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木偶戏”


刘广荣
  小时候,最热闹的莫过于看“木偶戏”了。村中隔三差五就演“木偶戏”。那时候,村中没有电视,“木偶戏”成了村民最好的精神食粮。
  戏台搭在晒谷场一头,很简陋。四周竖立十几根木棒,中间是平台,它高出晒谷场许多,用木板铺成。前面扯起一道红色的布幕,最高处悬挂两盏汽灯或者电灯。太阳刚落山,晒谷场里早早摆了几排凳子,抢占位置的都是我们小孩。天渐渐黑时,戏台的锣鼓一响,村民纷纷从四面八方涌来。一会儿,晒谷场黑压压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报幕员讲了几句俏皮话,随手表演几个滑稽动作,一场“木偶戏”就开始了。那时候,演得最多的“木偶戏”是《花木兰代父从军》、《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白蛇传》、《秦香莲》、《牡丹亭》等,有的“木偶戏”都看了N次,但每次演出,我们小孩都到晒谷场东奔西跑寻开心。
  “木偶戏”吸引了十里八村的青年男女。姑娘们穿得花花绿绿,她们成了村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小伙子喜欢往姑娘堆里钻。他们要是相中了姑娘就向她们大献殷勤。起初,姑娘往往很羞涩,但随着“木偶戏”剧情的发展,她们就渐渐大胆了,产生了对爱情的向往。有一年演《牡丹亭》,一开始尽是那些咿咿呀呀的戏词,小伙子一句也听不进去,只顾送瓜子给姑娘。姑娘接过瓜子,一粒粒嗑着,美滋滋的……待唱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戏台上木偶小姐莲步款款,风姿妩媚,何等惊艳;戏台下姑娘流下了一把把热泪,小伙子瞅准这个机会赶紧向姑娘呈上一条花手帕。如果姑娘接那个小伙子的花手帕,说明姑娘相中了那个小伙子,以后看戏就不再形单影只了。“木偶戏”一出出地演,小伙子和姑娘成双成对的越来越多。“木偶戏”为青年男女搭起了一座座鹊桥……
  小叔是个戏迷,晚晚到场。有一次,我随小叔到晒谷场看“木偶戏”。演出不久,来了三个外村的姑娘。她们站在我与小叔的后面,离我们几米远。小叔扭头看了看姑娘,便让我用电筒照她们。我摁亮电筒发疯似的往姑娘的脸上照。靠边的两姑娘立刻双手捂脸含羞地低下头。只是中间那个高瘦的姑娘怒目圆睁,眼光刀一样刺来。小叔见势不妙,“腾”地站起来,要我向高瘦姑娘道歉……“木偶戏”继续演出,小叔将一袋糖果塞给我,指了指那个高瘦姑娘,说,把糖果送给她。我有些尴尬地把糖果递给高瘦姑娘。我始料不及,她竟欣然接受。不久,小叔和高瘦姑娘就混熟了。小叔和高瘦姑娘侃侃而谈。起初他们谈论的是“木偶戏”,后来天南地北无所不谈。
  “木偶戏”散场时,小叔还送了一条花手帕给那个高瘦姑娘。
  此后,我们看“木偶戏”准会看见高瘦姑娘。小叔一如既往地让我送糖果给她。高瘦姑娘则回赠小叔瓜子或者花生等等。
  后来那个高瘦姑娘便成了我的婶婶……
  随着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木偶戏”也随之淡出了。每当我想起看“木偶戏”这些往事,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快乐重临于我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