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缝缝补补又三年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丢。
谢志
缝缝补补又三年,一看标题,就知道本文是讨论穿衣服的。
有个成语叫衣食住行,大概意思系指穿衣、吃饭、住房、出行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这些都不难理解,但为什么要将“衣”排在第一位呢?如果要求证其出处,或按语法来斟酌,就要费点口舌才能说得清楚,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既然衣食住行将“衣”排在了第一位,自然有其道理。想想,在衣食住行中,只有“衣”是外人第一眼就能看得见的,而后面的“食住行”却看不见,或要等深交后才去慢慢了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杨白劳过年,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还要给喜儿扯上两尺红头绳,可见中国人将外在的“衣”看得有多么重要。
其次,穿衣不仅仅是为了防寒保暖、遮体避羞等,还具有装饰身体、美化生活,显示人的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等作用。许多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很一般,但其民族服饰却精美得很,令人惊叹。俗话说,佛靠金装,人傍衣装。如果佛像的面貌破败不堪,这庙的香火也就不会兴旺;一个人如果其貌不扬,穿着邋遢,人们就会看不起他。君不见?宾馆酒店的门口都有温馨提示:衣衫不整,恕不接待。所以,将“衣”排在第一位,也是将人的体面排在了第一位。
曾几何时,服装还与政治搭上了边。在“开国大典”上,中央领导是清一色的中山装,受此启发,那时候中国的各级官员都爱上了中山装;在上个世纪的“大跃进”年代,人们喜欢穿深色的青年装;“文革”来了,女性的裙子变成了“封资修”,消失了;在“全国学习解放军”的热潮中,军装成了革命的象征,全国上下,不分男女,都以拥有一件军装为荣,而没有军装的人就自己做,以至一段时间绿色布料脱销。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一句大人小孩都背得出来的顺口溜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关于这句话的出处,有人说是出自《雷锋时记》,也有人说是出自“南京路上好八连”,但没有个准,反正是中国人总结出来的穿衣经验,也是那时报纸大力倡导的朴素风尚。在那个物质稀罕的年代,一件衣服穿了三年还叫新衣服,穿旧了还要穿三年,膝盖或臀部磨破了,找两块旧布,裁圆,缝上几圈线再穿三年,这就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其实,这句话只是那个年代艰苦朴素的口号,现在,我们一件衣服穿八九年的也有,特别是冬衣,南方无冬,穿的时间更长。
那时,缝纫机稀少,人们缝补衣服都是用针线进行手工操作的,很浪费时间。记得农场兵团时,上头给各连队配发了缝纫机,职工们可以轮流缝补衣服。那时,人们的衣装,不管是棉衣,还是单衣,不管是外衣,还是内衣,几乎都打着补丁,甚至连帽子、手套、鞋袜、腰带、汗巾都被补丁包围着;家居用的被单、蚊帐、枕头、凉席等等也少不了补丁,总之,只要还能穿,还能戴,还能用就尽量再缝再补,那是一个睁开眼就能看见补丁的年代啊!
为何会有“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穷日子呢?原因是那时棉布奇缺,用布料做成的东西都要凭“布票”购买。记得有一年人均发过一尺四寸布票的,做一条“老底”都不够,还有一家数口同穿一条裤子的尴尬事。之后,多数年份是人均发一丈多布票的,但仍然是求大于供。
那时,为了穿衣,老百姓想了许多办法。例如,一家人轮流添置衣服,今年老大,明年老二;让女孩子穿好些,要不很难嫁得出去;讲成媳妇了,要剪几块“卡其布”给姑娘,这年全家的布票都得搭上了。记得读六年级时,老爸给我缝制了一件天冷穿的圆领衫,为了节约,就是舍不得给我穿,直到上初中时才拿出来给我穿,结果是不合身了,很是可惜。
为了节省布票,最典型也最搞笑的就是用日本尿素袋做衣服。当年,我国从日本进口了许多化肥,用化肥袋做的裤子柔软且耐磨,很受人们喜欢。因此,化肥袋成了宠物,要“走后门”才能弄得到。做衣服时,袋子上面的字很难去掉,也因此闹出了许多流行一时的趣谈。有人想方设法搞到了两个袋子,反复染黑做成裤子,但穿了几回就褪色了,模糊可见,屁股处写着净重50公斤,裤裆处写着含氮量46%。想想此事,有多尴尬?
在农场时,每年都有一些补助布票和免布票的棉衣、被单拨到各单位,分配给子女多的困难家庭,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在困难时期,依然惦记着人民的疾苦,更体现了党给人民的一种亲切关怀。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末,突然有一天见到从佛山回到队里的女知青,穿着轻薄柔韧,光鲜亮丽的衬衫,有湖蓝色的,有浅黄色的,也有粉红色的,美丽极了,这就是一种叫“的确良”的面料做成的衣服。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才在本地的百货店里看到这种“抢手货”,实际上它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涤纶”,因为不收布票,很受人们青睐,但是价格却很昂贵。那时每月工资只有二十多元,一尺“的确良”就要卖到一元八角,做一件衬衫要八九元,尽管不收布票也买不起,只能在百货店的柜台前摸摸算了。
几年后,“的确良”逐渐降低了身价,开始在大众中流行,“穿衣难”的事不再难了,通行了29年的布票,也在1983年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因为“的确良”有不透气、不吸汗的缺点,流行就像一阵风,很快就吹过去了。随着人们打扮和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纯棉织品又重新成为时髦,而“的确良”则成了“布票年代”的特殊记忆。今天,人们的穿着更加多姿多彩了,流行的款式时时在变,换季的衣装鲜明活泼。每每从街市行过,看见成衣铺里一堆堆的衣服,红橙黄绿青蓝紫,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想,这就是历史在为当年缺衣少穿的百姓作的补偿吧。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已成为一种难忘的情结,一种质朴的美感,一种崇高的境界。今天,即使物质丰富了,我们不需要再“缝缝补补”了,但它那艰苦朴素的精神并没有过时,它还在时常提醒和教育我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