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本课程开发中对“事实孤儿”的关怀
余海湖
目前我国法律尚未对“事实孤儿”做出明确界定。但有关机关已对“事实孤儿”给出相关定义。2011年9月11日下发的《关于开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数据统计的通知》中指出:父母没有双亡,但是家庭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抚养的儿童,均属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从以上的定义,事实孤儿指的是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虽没死亡或失踪,但事实上不能提供经济支持和照料的儿童。这类群体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由于父母入狱而形成的无人抚养的儿童,第二类是由于父母离家而形成的无人抚养的儿童,第三类是由于父母的疾病而形成的无人抚养的儿童。
事实孤儿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困难,他们心理方面的问题更需引起重视。他们或因父母入狱,或遭父母弃养,或因父母身体问题,以致内心脆弱、敏感、自卑、内向,甚至孤僻、偏激等。事实孤儿的生存问题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从教育的角度对事实孤儿干预的研究甚少。因而很有必要从学校的角度对事实孤儿群体给予足够的关注,结合中学不同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及出现的问题,开发事实孤儿校本课程,制定出从心理实施干预的辅导内容,并将其实施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让学生接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状况、心智发展等特点,开展与之相吻合、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制定出针对性强、涉及范围广的心理辅导内容及方法,让学生接受心理干预和接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事实孤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建立事实孤儿校本课程工作制度
成立事实孤儿校本课程工作小组,建立事实孤儿校本课程工作制度,成立专项课题组具体实施执行,学校政教处和心理辅导室牵头,联合班主任、科任老师,发动各班的心理气象员,观察收集本班事实孤儿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况,做好学生心理预警工作,初步评估研究对象的生活状况和个性特征。同时学校多形式、多举措落实事实孤儿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研究,以研促教,促使学校各科任教师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本班事实孤儿的身心规律,积极探索如何将事实孤儿校本课程工作制度与学生个性发展相融合,开发符合事实孤儿的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事实孤儿参与班级管理、教学的分层性、示范性和系统性目标和要求。
(二)强化校本课程与学科学习教育渗透作用
在中学教育中对事实孤儿实施校本课程教育,老师要将其紧紧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要做到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去落实相关的教育活动,积极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做到每个学科都有课题,有方案、有行动、有成效。例如,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师生一起到学校的劳动基地下田劳作,种瓜、种豆、种花等具体的劳作,让学生身体力行体验从翻土、选种、培育种子、移植劳动基地、浇水、施肥、捉虫等一系列活动,注重体验教育,让他们知道今天的饱暖生活来之不易,也能磨砺出他们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强意志。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接触社会,身体力行,正确认识自己,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学生需求
事实孤儿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针对本校的事实孤儿的真实情况开发编排的,它是面对学校事实孤儿这部分学生普遍在学习、纪律、思想品德方面和团结协作、性格、情感、信念等方面存在的“后遗症”,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主要研究从本校事实孤儿的生存现状和心理健康入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心理特征等特点,落实以德育德,满足事实孤儿的发展需求,探讨对他们的辅导策略,开发专门的校本课程,帮助他们学会缓解各方面压力的方法,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技能,使他们掌握应对生活中各种变化的能力,确保他们的身心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建立健全的人格。
(四)健全育人手段,用爱关注成长
实施事实孤儿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了解本校事实孤儿的数量、类型、生活和学习状况,并对本校事实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排查存在心理隐患的个案,制定具体的帮扶方案,开展相关专题活动,丰富、健全育人手段和方式,重点注重用爱去关注事实孤儿的成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良好的三观。
一是做好个案研究,进行科学比对、分析,探讨事实孤儿心理辅导的有效策略,开发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筛选和组织相关心理老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多方合力,帮助事实孤儿学生敞开心扉,培养爱校爱家意识,增强自信,提高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勇敢大胆主动与同学沟通。二是关注事实孤儿的心理健康,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转变单纯的物质帮助模式,侧重从心灵的角度唤醒特殊生的关爱自己、热爱生活、抗挫抗逆的意识。三是利用心理室拥有的各种心理教育资源,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有需要的对象进行及时、适当的心理辅导,需要给予物质帮助的,汇报学校进行必要的物质帮扶;对需要给予心理辅导的,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案研究方案,进行整合实验,做好个案跟踪记录,给予及时、持续的关注和帮助。
(作者单位:高州市泗水镇泗水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