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夫子到冼夫人

——“唯用一好心”的儒学文化解读


杨朝明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孔子承上启下,总结以前数千年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学说,影响了其后数千年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历代都有先贤先儒光大、弘扬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冼夫人作为1500年前百越民族的女性首领,她见识高远,卓越非凡,她联络各族民众,为团结和谐发挥了巨大作用,当时不仅就受人爱戴与尊重,而且被尊为“圣母”,影响既深且远。冼夫人的德业与她的“唯用一好心”直接相关,处处可见儒家光影的投射。
  第一,冼夫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冼夫人所用之“好心”,首先为了“正”。她站得高、看得远、行得正。正,指方向,这体现在她顺应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
  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的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在于有自己民族思想文化的引领。作为一个牢不可破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成千上万年的漫长历程中逐渐形成、成长、壮大。在这个过程中,各区域文化之间互相交融,相互学习,不断取长补短。大体而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递相损益,形成了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指示了中国历史的方向,建立了中国文化的理想,铺染了中华文化的底色。
  中华民族多源起源,很早就形成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基础上,这样的民族共同体越来越牢固,民族文化特色越来越鲜明,在世界多姿多彩的文明中独树一帜。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首先是这样的一个文化共同体,这是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的基础。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早期形成,会发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扎得很深很牢,由此可以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度与高度。
  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冼夫人眼光独具,胸怀博大,令人叹服生敬。人们公认,她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团结进步的不朽楷模。古代典籍说她“以礼仪威信镇于俗,汲引文华”,她以卓越的识见,致力于改变风气,敢为人先,遂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士相与为诗歌,蛮中化之,蕉荔之墟,弦调日闻。”这里远离中原,却似有诗书礼乐、丝竹弦歌之声,岭南一带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安定团结、欣欣向荣,这样的气氛怎不令人十分感慨!
  冼夫人德业突出,她亲自率领武装平定地方叛乱,积极归化中原;让亲族和俚人仿效汉族礼俗,学习汉族文化。她维护岭南的安定,主动接受中原文明,还在农业技术方面积极学习,发展岭南种植技术等等。她把脱离大陆将近五六百年的海南岛,重新与大陆结合在一起,对海南的发展也十分有利。总之,她的这些建树都非常有利于各民族团结发展,有利于国家安定进步。她不但有武功,而且有文治,难怪明清时期的人们称她“将兵如卫、霍”“女中勋业似桓、文”,唐朝魏征称她“明识远图”,评价同样中肯到位。
  第二,冼夫人与止于至善的不懈追求。
  冼夫人所用之“好心”,目标在于“善”。好心,其标准离不开“善”。中国文化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按照辜鸿铭先生《中国人的精神》的说法,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即“君子之道”。大人君子引领社会前行,他们知是非、明荣辱、能担当、敢引领、格局大、有气象,因而能引领社会国家遵道而行,循礼而动。西方哲人讲“知识就是力量”,中国文化则特别强调“提升力量先确定方向”。《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至善”就是中华民族历代的不懈追求。冼夫人本人“唯用一好心”,而且“劝亲族为善”,即是一心向善。
  冼夫人“唯用一好心”之“唯”非常重要。中国文化是人文文化,是研究人的学问,思考的中心在于人性与人的价值。在人性问题上,中国正统思想家着眼于善,以“抑恶扬善”为出发点,用“善”的眼光观察世道、人心,于是“言性善”“道性善”,主张放大善性。孔子的理想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所谓“背私为公”,人们能够不断修养自己的社会性,就能克服私欲,具有更多的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古代思想家讲“明明德”“致良知”,就是要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以使得社会走向“至善”。冼夫人“唯用一好心”之“唯”,正如《孟子》开篇所说的“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也是让人“求其放心”,专用仁义,明心见性、不使染尘。这不也是明其明德,止于至善吗?
  中国古代教育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二者有机衔接,从而正心诚意。人生八岁而入小学,学“有什么”“是什么”;十五岁而入大学,要理解“为什么”“怎么做”。冼夫人“唯用一好心”之“唯”,便是将精力集中在正心、诚意,正如《大戴礼记·保傅》所说保傅之教“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使人“目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皆正人。夫习与正人居,不能不正也;犹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这样的教育是“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冼夫人的“唯用一好心”则是“不使有邪念”或“不使动恶心”。
  第三,冼夫人与儒学传统的忠孝观念。
  冼夫人所用之“好心”,途径在于“礼”。按照古人的说法:礼者,理也。礼也者,理万物者也。中华民族的礼乐文明形成很早,周公制礼作乐,受到孔子的推崇。孔子时代,礼坏乐崩,天下无道,孔子以仁辅礼,建构了他的礼乐思想文化系统。在孔子的心目中,礼是一个德与法协调统一的集合体,孔子的以“礼”治国思想,其实具有德性底色或本色。在冼夫人的具体治理措施中,她“诚约本宗,使从民礼”,因为诚,她开设谯国夫人幕府而得到朝廷的高度信任。这里所谓“诚”,乃喻之以理,使人相约从礼。例如,她“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这是以理服人,这样的治理才有效果。
  中国传统的明礼教育,其实就是以诗书礼乐、忠孝节义教人。晚年,冼夫人曾经总结自己的为政方法:每岁时大会,就把历朝朝廷的赏赐“皆陈于庭,以示子孙”,她告诫人们:“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她尽赤心、用好心,得到了各朝的认可。冼夫人经历三朝,威信极高。她拥有强大军事经济实力,却没有割据称王。恰恰相反,她忠诚无私,不断平定叛乱,维护各部团结。在她所处的时空里,“天子”是一个象征,她说“宜尽赤心向天子”,实际是高举民族和谐团结旗帜,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一起学习先进文化,相互交融,不断发展进步。
  冼夫人在世时,岭南百姓已经称她为“圣母”,这是十分值得称道者。被尊为“圣”,她一定是既仁且智的人。冼夫人作为公元六世纪时南越的俚族杰出女首领,她一生护国佑民,她的生涯中,始终以民为本,身体力行,踏踏实实,功成名就。她被认为是中华女性之立功、立德、立言的千古第一完人。《隋书·列女传》说她道:“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她确实是一位卓越超凡的奇女子,是中华巾帼大英雄。她为国立德立功、享万民之祭祀,人们对她交口称赞,诚不为过,实至名归。
  (作者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