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盛镇大坡村党建引领探索乡村高质量发展

小艾草华丽变身富民“大产业”


驻镇帮镇扶村干部与村民一起在基地上除草。

■文/图通讯员黄林明邱秋梅
  本报讯 艾草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应用历史,说起它茂名人首先想到的是它能制成美味的艾籺,可以制成艾条用于艾灸,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等。在茂南区镇盛镇大坡村及联塘村,约300亩的艾草种植基地,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不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该村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通过党建引领,探索出一条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小艾草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5月31日,笔者走进镇盛镇大坡村委会塘尾村,只见村民房前屋后及村中旱坡地,到处都种满了艾草,走近后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艾草香扑面而来。在艾草种植基地里,许多村民正在弯腰除草,天气炎热,大家累了就树荫下喝水休息一会儿。休息时,一位村民告诉笔者,她家有一亩多的旱坡地,因缺水大多都撂荒了,或者种的是经济效益较低的桉树,后来听说种桉树影响生态环境,就把土地流转给了村合作联社,每年收取租金,自己也能来艾草基地工作,获得劳动收入。
  一棵棵小小的艾草,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提高村民收入。大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毅华告诉笔者,土地流转一年为500元每亩,在艾草基地工作每日工资为100元(含餐费)。“基地在聘请日常管理人员时,一般优先选用来自低保家庭或者低收入群体的人,这样也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吴毅华说。
  据了解,村民可从大坡经济合作联社先免费领取艾草种苗,并且收割后由合作联社托底收购,为村民解决销路问题,合作联社再从村民的收益中扣除种苗的钱,实现“彼此成就,共同精彩”。大坡村第一书记陈东明说:“种苗的钱实际都不多,只是如果完全免费发放给村民种植,怕大家不珍惜,所以就用这种方法提高大家种植的积极性。”据他介绍,该村艾草每年可收4茬,一亩地每茬大约产量为1600斤(湿),长势好的产量能达到2000斤,晒至六七成干后可售卖,目前根据质量和干湿程度不同,价格为0.6元至0.8元每斤。“目前,艾草的销路是完全不愁的,合作联社和专业的艾草加工公司签订了包销协议,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用小艾草打造村中“大产业”
  为认真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谋求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经过前期的多次调研,2021年7月,大坡塘尾村建立艾草产业基地,按“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着力打造大坡村“一村一品”艾草产业链,创地方品牌,探索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是年获得广东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和驻镇帮镇扶村项目资金的支持。今年,镇盛镇成立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工作室及工作室党支部,以党建引领,进一步探索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种植艾草,让艾草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当地50多户村民种植了艾草。
  大坡艾草种植基地集零为整,成立管理专班,一方面将碎片化的撂荒地集约连片耕种,另一方面为了制止速生桉林对当地生态的破坏,将原来大片桉树改种为艾草,既改善生态又提高群众经济收入。目前已在大坡村及联塘村种植艾草约300亩,其中包含合作联社种植约200亩,村民自种约100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自“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后,村民们在自己房前屋后的空地、“小四园”等都种了艾草。有村民说:“种了艾草蚊虫都少了,环境也变好了,还能给自家添点收入,一举多得。”
  5月31日,驻茂南区镇盛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艾草产业帮扶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该村艾草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驻茂南区镇盛镇党委副书记兼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车华达告诉笔者,按照镇盛镇党委、政府乡村振兴发展规划部署,大坡村委即将成立艾草专门的经济合作社,谋求与相关企业更广的合作,将重点打造艾草特色的第二、三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下一步种植目标将扩大到1000亩,艾草的深加工厂房项目目前正在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