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耕雨读慰平生


■杨端雄
  两广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有座山城——信宜,全境山区垂直分异大,复杂多变的山区气候,夏热冬冷,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夏秋多洪水,冬春多旱,春暖较迟,冬冷较早,对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充满挑战。客家人落籍信宜四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依然保留着古中原音系,生活习俗,以及文化信仰,越是身处穷山恶水之境,越能体现客家人的刻苦耐劳、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崇尚诗礼传家,晴耕雨读,更是天下客家人千百年来坚守的生存之道。
  客家人注重教育,家里再穷,也一定要让孩子受很好的教育。天晴劳作,雨天就要读书。
  天气放晴,客家人会走到田间地头用心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祖祖辈辈皆是如此。老一辈人深谙未雨绸缪的生存智慧。谷柜有谷,缸里有豆,墙角堆有番薯,田里插有秧苗,地里有玉米、木薯……这样心才会安稳。记得儿时,家里有插过春秋两造稻谷、冬造小麦的经历。这种居安思危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作为80后的自己。
  雨水天到来,家家户户心有灵犀一样,妇女们开始浸泡黄豆,准备磨豆腐。客家人对于豆腐有很深的情结。“逢年过节,阿郎(姑爷)来,劏鸡磨豆腐。”这无疑是偏爱豆腐的明证。大人们在忙碌,而小孩子自然热衷于游戏。军棋、象棋,是我们的强项。军棋战场上炸弹打埋伏、工兵挖地雷、夺旗胜出;象棋在车走直、炮隔一、马行日的张弛有道中攻城略地,屋厅里惊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屋外,雨水落在瓦上沙沙作响,随之雨水有节奏地掉落天井,滴答滴答之声不绝,岁月就在此时无限延长。
  然而,祖母从厨房出来后,说:“下雨天,空闲了,要读书了。”于是,游戏停止,小孩们打开书包,练字、算术、阅读……
  明生哥、八姐是我们村考上公费师范生的80后,祖母从没有进过学堂接受过教育,在她的认知里,教书先生是最让人尊重的,所以,常常以此来激励我。鉴于祖母的殷切期盼,于是,我装模作样地打开书本,放声朗读:“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祖母虽然不明其意,见我如此卖力,将难得的豆腐皮用筷子捞出递给我。晚饭时还特意给我盛了一碗满满的豆腐饭。这种暖心举动,自己不好意思胡闹了。
  当真心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是可以领悟到事情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的。多年的读书习惯形成一种内在的驱动力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浩瀚的精神世界值得我们如痴如醉地去探寻。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的豪放词中,激荡着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一往无前;当在人生的长路中屡屡受挫之时,又在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重拾对于生活的乐观与豁达。
  “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当我告别田间地头,以一个教书先生的身份,向座下的弟子们讲述着那些关于求学故事的时候,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所有的艰辛努力,总会在不经意间有所回报。虽谈不上功成名就,但作为农家子弟,在那些悠长的岁月里,总算没有虚度光阴。
  “年深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身处异乡,开始人生新的征程,个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但读书依然是生活最重要的部分。家族晴耕雨读的传统已刻在自己的基因里,超越了求取功名的阶段,最终成全了最从容的自己。
  每每假期,回到家乡,行走在家乡的群山,流连于村子的田间地头,三岔河向前奔腾不息,像极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子弟,坚持晴耕雨读,艰苦求学,迈出大山,追寻属于自己的理想。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回望历史,客家人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过。在先辈的智慧的庇佑下,客家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传统与文化信仰,不断奋进。诗礼传家,晴耕雨读,进退有依,足以慰平生。相信,下一代的客家子弟沿着先辈的足迹,可以走出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