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旧日邻居情
罗本森
不知是何种原因,我总羡慕旧日的邻居情。那种感情如水乳交融、鱼水相依,互敬互尊,互相帮助,十分难能可贵,像一曲曲文明之歌,经久弥珍,回响在乡间的大地上。
我们乡下有个俗语叫“分柑同味”,就是把“柑”分给大家吃,共同去品尝柑的味道,这个词在文字表达时,伸展成“分甘同味”,有好吃的东西、好的事情一起分享,相当于“同甘共苦”中的同甘。记得小时候,家里做什么好吃的菜肴,都会盛上一碗,给邻居送过去,哪怕是一碗凉粉、一碗豆腐、几块肉,份量虽不多,都充满着温情。大家尝一尝,也觉得很快乐,尤其是嘴馋的小孩,能过个嘴瘾,说不出有多高兴。那份情谊,那种意义,是词语无法形容表达的。一次,父亲下溪捉到几条鱼,煮了一盆鱼汤,出锅时父亲盛上一碗,叫我端去给邻居五叔。很久没吃过鱼了,本来份量少,家口多,每人也吃不上几啖几块,我很不情愿,心里直打嘀咕。但父亲的命令又不敢违抗,只好把鱼汤端过来。五叔很高兴,端起轻轻喝口汤,又端给堂婶呷了一口,便把鱼汤分给他三个孩子吃了,全家人喜乐融融。
过了几天,五叔在山上捕到一头野狸,五叔也端了一碗过来,父母亲也是吃上一块,全分给我们兄妹几人吃了。野狸肉比鱼肉好吃,津津回味无穷,我才感悟到邻居情的重要性,不是上次给五叔端鱼汤,哪换来这碗野狸肉呢?当初不情愿端鱼汤的“结”化开了,使我心境豁然开朗。有一年夏插后要赶种番薯,父亲骑车摔跤受伤,无法下地劳动,五叔便过来帮干了两天,如期把番薯种下。父亲见堂叔的菜篸烂得不可再用,便砍竹织了一个送给五叔,正如雪中送炭,渴中送水,五叔很感激。在我幼小的眼睛看到,互帮互助的邻居情是如此重要啊!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代进入八十年代,一场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大变革,农村集体生产组织变为以家庭户,承包了责任田责任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得来物质丰润,人们再不缺吃穿,过上了好日子。这时,个人利益占主体地位,邻居之间划地为牢各顾各,做好吃的东西,再也不端来端去,分甘同味了,也许是物质丰富带来淡化。更有甚者,常因一株树、一块田、一条水沟的鸡毛蒜皮之事引发摩擦,甚至互不相让而起纷争。村里有户人家是疏堂兄弟,因一条水沟发生纷争,差点大打出手,村“老大”解决不了,只好请来镇“老大”处理,经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历时半个月才把这事搞掂。但相互间还积怨在心,说不定何日还会死灰复燃。村中张老板到外地开电器店发了财,见老故居残旧不堪,摇摇欲坠,便与共屋的侄儿商量,由他出资拆去旧屋建新,侄儿可不用出钱,或象征性随意给一千几百也行,多次协商,而两个侄儿怎么也不同意,使到老屋无法改建。
我羡慕昔日的邻居情,一碗豆腐的物质价值微不足道,却在端来端去,端出人间情义,其思想价值高于千尺山峰,深似万丈海洋。当今社会人与人关系日渐淡漠,这都是教育的缺失,传统的缺失,值得人们的反思。
此时此地,我们怀念昔日的邻居情,呼唤昔日的邻居义,该用什么方式把它复制下来,粘贴到新时代的今天呢?我们也深信,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春风唤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