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转型:炼油工业自立图强勇立潮头


上世纪70年代的茂名炼油厂区。 (资料图)

蔡 湛
  在面临生存挑战的严峻关头,茂名创业者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抢抓机遇,百折不挠,白手兴业开拓天然原油加工,成功实现产业转型,从而站稳脚跟,并将炼油事业做大做强。从100万吨到2000万吨,让茂名人的炼油梦开出绚丽之花,使自立图强的进取意识植入石油文化。
  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高天滚滚寒流急”的艰难时期,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陷入极度困难境况,苏联专家撤走,石油系统要集中资源投入大庆会战,刚刚蹒跚起步的茂名石油基地面临“下马”的困境。
  生死存亡的抉择考验着创业者的智慧和意志。关键时刻,以方华同志为首的茂油公司领导班子作出了“顾全大局、自力更生、又让又上”的重大决策:全力把握国家需要定点加工阿尔巴尼亚原油的时机,利用国家拨给的1356万元资金,集中有限力量抢建1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加工天然石油,自立图强发展炼油工业,力争杀出一条生路来。
  1960年12月,第1套常减压蒸馏装置动工建设。茂名要接炼“阿油”,首先得解决从湛江港输送原油到茂名炼油厂的问题,湛江油库建设刻不容缓。然而由于建设资金有限,原先选定的外部施工队伍打起了退堂鼓。不等不靠的创业者自行组织力量建设湛江油库。1962年5月,茂油公司近千名职工组成基建队,奔赴湛江去打这一场硬仗。他们顶烈日、冒寒风,夜以继日地苦干巧干拼命干,仅用半年时间,就建好了湛江4个5000吨油罐和深水码头管线,打通了茂名加工天然原油的进口通道。
  进入装置建设大会战阶段,缺少蒸汽成了绕不过去的“拦路虎”。就在大家心急如焚的时候,老技术干部冯耀宗想出了一个奇妙的主意:把“火车头”当作“蒸汽炉”。原来当时在露天矿有一批闲置的火车头,当年的火车头都是靠烧煤产出蒸汽,驱动机车运行,一个火车头就是一台小锅炉,把多个火车头联串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大锅炉输出蒸汽。
  在国内外的炼油史上,这也许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创举:13台火车头在铁轨上一字排开,齐声吼叫着,轰鸣着,滚滚蒸汽形成的热浪翻腾着奔向新建成的常减压蒸馏装置。
  至此,油路通了,汽路通了,一蒸馏生产战场也进入了决战时刻。从公司领导、技术人员到普通工人,1900多人日夜奋战在工地和现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开工大会战。
  1963年3月8日,从湛江港码头卸下的第一船阿尔巴尼亚原油1万多吨,通过铁路运进炼油厂。同年4月28日,第1套常减压装置安全开汽一次成功。投产后第一年,一蒸馏装置加工原油7万多吨,企业一举扭亏为盈,首次盈利139万元,抱回了“第一桶金”。这在茂名石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从单一的、低效率的开发油页岩,转向了多来源、高效益的原油加工,由此站稳了脚跟,奏响了大逆转的凯歌,也将敢为人先、知难而进的精神基因植入茂名石油文化。
  历史的巨轮来到了1978年末,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开启,茂名石油基地迎来腾飞时刻。这时,国家批准引进我国第1套年加工能力为80万吨的大型加氢裂化装置并放在茂名。这套引进总投资1.95亿元,是当时国内石化系统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被称为“炼油明珠”,行内盛传“茂名抱了个金娃娃”。
  这是一个奋斗的新时代,十里油城的空气里弥漫着“大干快上”的气息。茂名石化职工看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心急如焚,尤其是国家建设与国防事业需要的航空煤油等高质量油品还无法大量生产更感到压力沉重。
  能不能保质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对手头没有几台象样设备的茂名石化施工队伍是个严峻挑战,其中三座300多吨的反应器如何竖起来,更让人棘手。最终施工队想出土办法,先用自己的迈步吊车立起100吨扒杆,再用100吨扒杆立起300吨扒杆,然后用滑移法吊起反应器。经过精心计算,细心运筹,三个庞然大物吊装一气呵成,在场的外国专家连呼:“不可思议”。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对外开放大门刚刚打开,普通工人出国学习还是件稀罕事。15名茂名炼油职工到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炼油厂学习了4个月,其间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没有专程去游玩,潜心钻研炼油新技术,不仅为国家节约出国经费4.16万美元,而且每个人都带回了A级考试成绩。有了这批骨干,新装置开工投运得心应手,1982年11月成功投产,至1984年6月就还清了建设投资,1984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国炼油工业跻身国际先进水平的领头羊。
  从100万吨起步,展开五次重大跨越,茂名人的炼油梦照进了现实。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以“一年一套新装置”的步伐扩大炼油能力,先后建设了第二套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延迟焦化、铂重整等一批装置,自上世纪70年代末达到500万吨炼油能力,成为我国华南与西南地区油品供应主要基地。
  改革开放后,率先引进国内第一套年产80万吨加氢裂化炼油装置,掌握了生产高质量油品的先进技术,突破了原油深度加工的瓶颈,生产出优质航空煤油等产品,茂名油品开始大批向国外出口。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油品急剧增加的需求,从1983年底到1990年底连续建成8套新装置,并主动走出去到国际市场寻找资源,在国内率先开展来油加工等业务,将炼油能力扩大至850万吨。
  从1995年开始,总投资48亿元包括9套新装置的炼油新区建设启动。1998年8月13日,年加工能力500万吨的四蒸馏装置投产,茂名炼油能力达到1350万吨,成为我国首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
  2012年底,单套能力为1000万吨的常减压蒸馏装置建成投产,茂名继浙江镇海、辽宁大连后成为我国第3家2000万吨级炼油基地。以后又建设了260万吨渣油加氢脱硫、10万吨高端碳材料等一系列提质新装置,实现了结构优化效益提升。
  炼油能力的扩大,必须解决原油运输问题,开辟进口原油运输大通道,我国首座海上浮动码头在茂名应运而生。茂名单点的建设,孕育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国内经济迅猛发展,对石油产品需求剧增,茂名急需提升炼油量。但是,瓶颈就卡在原油输入上。对外开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一种国内尚未采用的海上原油接卸技术——单点系泊,由此打动了急于开辟原油进口大通道的石化人心弦。茂名石化决定采用这种既适应超级油轮远距离运输,又具有接卸能力大、投资少、工期短优势的新技术,一举突破原油输入瓶颈。然而,尽管得到中国石化的大力支持,但由于这一新技术还不为国内熟悉,几份预可行报告都在评审会上被否定,茂名单点眼看就要胎死腹中。
  当1992年那个春光浪漫的时刻来到的时候,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席卷祖国大地,茂名单点迎来了绝处逢生的机遇。根据当时国家政策规定,中外合资建设项目总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省政府有权审批。茂名石化与外商合资成立茂名金明石油有限公司,在得到省政府批准后,承担海上单点的投资建设与营运管理。1993年5月,海上单点工程拉开了建设帷幕。
  茂名单点建设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1993年5月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视察水东港。他对着海图听取单点工程建设的汇报,对在场的茂名市与茂名石化领导说:“原来以为你们只是设想而已,没想到你们已经干起来了。现在看来不是要不要生孩子的问题,而是起什么名字的问题。”这位主管全国重大项目建设的副总理以风趣的语言为单点建设廓清了道路。拿到了项目“路条”,单点建设势如破竹,海上、海底、岸上施工同步推进,只用18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从1994年10月起,人民共和国南中国海的海图上出现了新的标志——茂名单点。自投用至2021年底,茂名单点累计接卸原油2.6亿吨,为茂名炼油提供了充足资源。
  梦想照进现实,只因奋斗从未止歇,只因追梦永不止步。从100万吨到2000万吨,茂名炼油工业一骑红尘,夺隘闯关,勇立潮头,不仅使茂名成为广东重要能源基地,而且为石油化工发展创造了资源条件,开拓了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