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情怀


■刘雪峰
  前段时间,一位同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夕阳下的码头》照片。这张透着几分沧桑、几分古朴的码头照片,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库区人们对这个码头深深的回忆。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是一个交通不便利的时代,每天只能有两趟班车穿镇而过,而这个码头自然也就成为邻近几十公里范围内人们常常光顾的地方。码头靠湖而建,站在码头便能放眼烟波浩渺的玉湖,码头由一块块没有规则的光滑河石堆砌而成,码头上有一个用芦苇和茅草搭建的简易亭子,并摆上四张石板凳方便大家等船,夏天时候既能为等船的群众遮阳挡雨,在冬天时候又能为他们避风,着实帮了从四面八方赶来坐船的人不少忙。
  每天在码头停靠的船,大喇叭声都会刺破静谧乡村的天空,将“开船时间”之声传递到数公里之遥,既是提醒,也是催促,这个时候,许多人都会从不同的地方匆匆地赶来,乘坐一只破旧水泥木头船,他们在码头作沉默而短暂碰面之后,又沿着各自的方向,匆匆而去。而我父亲也总是在长坡圩期赶集的日子,骑上一辆当时非常拉风的28寸“凤凰牌”大杠单车,带上我来到码头坐船。
  船舱用水泥混凝土浇筑而成,高约两米,四周用木架、木板围成墙壁,中间还装上几块玻璃,可以随时欣赏水库岸边迷人的风景。舱内陈设简陋,两边十多条长板凳一字摆开,乘客们闲来无事,便三五知己拉起家常。有时候,有些乘客的婴幼儿哭闹起来了,熟悉或陌生的妇女都会走上去用尽办法哄孩子。有时候,到了下一个码头上来老人、孕妇和小孩,年轻的乘客总是第一个站起来有礼貌地请他们到自己的座位上坐,而这些年轻人已走出船舱,来到船头,尽情地饱览着玉湖两岸的美景,而水中的涟漪一层叠着一层,荡漾在眼前,轻柔如同春风的抚摸,美丽宛若仙女的舞姿。
  到了傍晚时分,艄公们会把船停泊在码头的四周,总会有几只白鹭飞来落在船舷上眺望着远方,像哨兵一样在守护着码头,在微风吹拂下,一缕缕蓝色的炊烟从船尾灶房里的烟囱袅袅升起,撩拨着天边的夕阳,相伴着晚霞的余晖,这时候,天际慢慢地暗了下来,码头没有了白天的喧嚣,这不正是在平淡日子里,不用去往远方就能见到充满岭南乡村气息的画卷吗?
  斗转星移,日月换新。近些年来,家乡的水泥路已经修到了每个村庄,家家户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了,大部分年轻人都购置了小汽车,追赶速度的他们,便逐渐舍弃了乘船出行的方式,那只水泥木头船随之也默默地退出历史的舞台,码头自然也少了昔日的热闹与喧嚣。
  每当夕阳西下,波光潋滟,鱼儿在嬉戏,白鹭掠过平静的湖面,蹲在芦苇的枝干上垂钓时,却只有每天的黄昏在寂寞地陪着这个码头,黯然神伤。但我会常常想起儿时那只水泥木头船的码头,它也是我人生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