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高一学生古诗文学习兴趣的探究
茂名市第十六中学 赖华东
一、现状及问题
高一学生面临生活上的解锁和高中学习生活上变化带来的思想碰撞,张开了全新的眼睛来看世界。他们对新的知识的渴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涨。面对高一学生的热情,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上,应侧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就会取得进步与收获,不断激发高一学生学习的最大热情;传统讲题式或复读机般机械式诗歌教学课堂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会让学生对高中学习日渐失望。
二、如何创新进行诗歌教学
(一)说诗文
1、说作者
理解诗歌的感情,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以及他的经历,才能做到“知人论诗”。
笔者主要通过导学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诗歌作者的时代特点和生平经历。然后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到讲台进行介绍作者。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平台将搜集的资料展示给全班同学,但必须要自己讲解。
在讲授苏轼必修2《赤壁赋》一文,解作者学生吴同学是学校广播站的主持,声情并茂地向全班同学朗读文章《不合时宜的苏东坡》,苏东坡出众的才华,坚韧、率真、乐观的性格和闪亮的人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效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或朗读,既调动该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展开课堂教学创设了情境,有助于全体学生解读古诗文内容。
2、说内容
说内容课堂上让学生围绕古诗文中争鸣之处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要求学生做到对诗歌中有疑之处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要提出了自己在诗歌中解答该问题的依据;其次要做到“不疑处有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往古诗文内容深处挖掘其本质内涵。
在讲授必修1《诗经》两首中的《氓》一文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何被抛弃?学生带着问题回去,寻找当时时代的特点,发掘更多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并在课文中找到依据。例如蔡同学提出了两人家庭贫富差距,不符合“门当户对”的古代婚姻要求,梁同学提出了女主人公没有子女所以被抛弃的看法……
(二)绘诗文
绘诗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进一步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字变成直观的画面,从而提升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力。
笔者在讲授必修2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时,让班里美术特长的学生林同学到讲台为大家画一幅画,表达她对课文的理解。林同学在黑板画了一棵很大的枇杷树,树下是一个长衫翩翩的古代男子。我问她为什么不画项脊轩?她说文章以枇杷树收结全文,项脊轩的兴衰、物是人非的唏嘘感慨以及对亲人、妻子的深沉怀念尽在“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得到体现。
(三)唱诗文
古诗文包含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讲究押韵而具有鲜明的节奏,富于音乐美。
笔者在讲授必修1时,我让学生回家为《迢迢牵牛星》一诗配乐,改编诗歌内容在下周语文活动课上展示。第二周的语文活动课上,谭同学以电影《假如爱有天意》的旋律作为背景音乐,唱出了《迢迢牵牛星》男女主人公相爱却不能相见,相见却不能在一起那种咫尺天涯的相思之苦,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唱诗文让学生在寻找背景音乐中思考诗歌的感情基调,品味诗歌的感情,对所学习的诗歌形成比单纯文字思考更直观、更全面、更深刻的体悟,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四)诗歌创作
“少年情怀总是诗”,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有诗歌一般浪漫而热烈的情怀:对友情的向往,对爱情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种种情愫抑郁于心,凝结成一首首满溢泪水与忧伤,欢快与激情,沉沦与迷失,执着与坚定的诗歌。
经过期中考试摸底之后,我从语文考试中成绩优秀的学生中选拔12位学生组建了高一6班诗歌创作小组,组建语文兴趣微信群,每周由小组长在群里公布所拟定诗歌主题,通过外出观赏风景,或组长提供相片进行作诗,然后在群里召开诗歌共赏会。教师通过点评的方式鼓励组员进行诗歌创作,并鼓励其将创作的诗歌发布到自己的微博、微信、QQ朋友圈,让更多的人来点评与激赏。对于创作优秀的学生,鼓励其进一步阅读内容或形式类似的名家作品,提升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然后以组员辐射全班,调动全体同学创作诗歌的兴趣。
学期结束,诗歌创作小组收集全班同学诗歌作品,并进行修改。并把这些优秀的诗歌编辑成一本诗集《高一6班原创诗歌集》,记录学生们的青春足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诗词创作兴趣。
课程不应当是静止不动,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学习,能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高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激发高一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最终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古诗文学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