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教育 搞好教育

潘永辉(市区)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深层次上说,教育是对人的身心生命的启蒙,是对宇宙人生之谜的解答,是对人类存在状态的觉醒和改善。对于有一定精神境界的人来说,教育是他们的自觉性,是他们自然而然的生命之光,是他们不假造作的示范。他们是真懂教育,真爱教育,真尊重教育。而对于另外一部分人而言,教育可能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职业、一种外在于他们生命的未经内省的技术性操作。后一种人,往往会导致教育的扭曲和异化。
  权力不是教育。教育具有巨大的精神权威性,但这种权威性是基于教育者的先导性和受教育者的自觉性而展开的,不是世俗权力的外在控制。如果受教育者不能发自内心地认可教育者的言传或身教,没有心悦诚服地接受,那就说明这种教育缺乏实际效果。所以教育中一定有启蒙,一定有自内而外的“开悟”。同理,教育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关系,也应该是以“教育”为共同目标,相互配合、相互切磋、相互尊重的同志、同道、同行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官本位”意识严重,把行政管理人员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关系异化为庸俗的权力关系,异化为长官意志,异化为行政管理人员的“政绩”。这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是很愚昧、也很野蛮的做法。很不应该。官欲过于强烈的人,不适合做教育工作者。
  形式不是教育。教育要有一定的形式,但又不能固化为简单的形式。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宇宙万物中异常复杂奥妙的一种存在。教育者没有打开自己的生命世界,没有对宇宙人生一定程度的“开悟”,你拿什么教育别人?你怎么可能教育好别人?人性的丰富复杂,人生的万般况味,不是一张试卷(当然现代社会中试卷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能全部体现的,也不应该把受教育者物化为一张试卷。真懂教育的人,会处理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对教育效果的评估,应当把重点放在教育者、放在课程对学生素质能力的现实提升上,而不是满足某种形式主义的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某些教育管理者或某些“伪”教育专家,出于某种“形式化”管理评估冲动,想把教育单方面量化为某些片面的标准和数据,并以此对待一线教师的活生生的教育劳动,这不但违背教育的本质,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为什么不少教育工作者感到疲惫?为什么不少学生感到抑郁?不是没有原因的。如果自己不懂教育,不爱教育,又要强迫别人按照“长官”意志去完成某种无谓形式,那当然会引起师生反感。管理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守共同的“教育契约”,遵循教育基本原则,尊重一线教育工作者劳动个性,才能相得益彰,有利于教育健康。
  功利性不全是教育。肉体需要谋生,精神渴望自由,这是人的现实存在状态,也是教育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基本人性根据。处理好教育的功利性和超功利性问题,对教育健康发展异常重要。谋生,使教育具有功利性的一面;这个谋生,有人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意识去谋,有人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去谋,这就成为不同的教育取向。教导受教育者在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中谋生,才是教育正道。为不同学力、不同学历、不同个性特长的广大受教育者提供生存机会平等、人格平等、尊严平等的社会出路,是社会正道,也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教育领域过分提倡(生存)竞争,是不适宜的。古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舍生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明教育的超功利性是存在的。教育领域的所有学科,最终都要通向宇宙人生之谜的解答,通向真善美的最高价值。但现代教育分工很细,教育者也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例如有些教育工作者强调教育的功利性,看不到教育的超功利性,容易扭曲教育,误导学生。如果社会变成原始丛林,学生人人变得冷漠无情,生活在没有幸福感的状态中,教育工作者忍心吗?无论文史哲还是数理化,都不能仅仅把学生当成一个分数。打分是现代教育对学生的主要评价方式,但不等于可以打出学生生命的标准答案。特别是人文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没办法也不应该像有些“理工科”那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填答案,文史哲里1+1不一定等于2,答案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学生的新意、创意、灵性、高层次感知、对宇宙人生的领悟。人文素质考试,考的是活生生的人,不要标准化为机器人。
  我们暂时略谈这几点。很多问题是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问题,不容易解决。让教育回归教育,回归教育的基本常识,我们会看到人类教育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