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积分制”管理打造乡村治理新模式


特约评论员 吴松
  茂名日报近日报道,高州市荷塘镇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制定出台了《荷塘镇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实施方案》,全面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打造“党建+三治”乡村治理新模式,小切口推动大治理,效果明显,引发社会广泛热议。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必然成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成为开辟新时代“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制度性安排,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推动社会治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治理的鲜活底色,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社会治理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惠及千家万户,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始终成为考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试金石”。撬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解决改革的“堵点”“痛点”,解决发展的“瓶颈”“难点”,这就必须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生活共享圈,解决好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塑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从而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高州市荷塘镇全面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模式,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农村基层的生动实践和精彩演绎,不但解决了基层以往普遍存在“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乡村治理过程当中“没依据、没抓手、没人听”的棘手问题,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热情,充分调动了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乡村治理由“村里事”转变为“家里事”,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群众主人翁意识增强了,社会治理主体作用突出了,乡村治理效能凸显了。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拓展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化的渠道和路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构建“一核引领、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这是高州市荷塘镇乡村治理新模式的最大亮点和最大特色。荷塘镇党委、政府坚持党建引领,使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农村每个角落和各类人群,每一个党员群众“肩上有责、争先有标、行为有尺”,实现了政府治理、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相得益彰。荷塘镇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将为民服务作为基层治理的第一要务,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沉村组,推行网格化管理,把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平安建设、普法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村规民约等工作纳入积分制,并与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镇一村、村一组”示范村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文明创建等结合起来,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反邪教、扫黑除恶、反毒反赌博、防诈骗、普法宣传、文明实践等工作,弘扬正气,崇尚文明,传递正能量,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激发群众参与自治管理的力量和活力,从制度层面向村组赋能提质增效,推动基层群防群治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如今,“一个人,一张网,穿梭于村组间;一支笔,一本簿,记录社情民意;一张嘴,一颗心,真情服务群众”成为荷塘镇网格员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真实写照;“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成为荷塘镇社会治理的亮丽风景;“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成为荷塘镇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最亮眼的主基调。
  加强社会治理的归宿点和落脚点在于服务群众,因而,各级党委、政府要善于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凸显群众主体地位,致力打造“自治、德治、法治”有机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