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迎相通相融
黄雄杰
中华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邂逅之前,走过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走过了“儒道互补”向“儒、释、道”融合发展的历程。在他们相迎、相通到相融后,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就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时代化、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从相迎到相通:具有相同的社会理想,前者追求世界大同、天下为公,后者追求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具有相同的人文立场,前者提倡民本精神,重视人的修身至善,后者有着鲜明的人民性;具有相似的实践观点,前者强调经世致用,尤其是重视躬行修齐治平,后者重视实践改造世界;具有相通的方法论,前者有大量对辩证运动的宝贵认识,后者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规律,两者有共通共融的学理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从相通到相融:毛泽东同志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号召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夺取革命胜利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邓小平同志用“小康社会”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江泽民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相结合,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胡锦涛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相结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习近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作镜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镜鉴、过滤,去伪存真,推动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迈向更高水的发展方向。如此,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得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绽放出时代的生机和魅力。(作者单位:茂南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