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学常新中感悟人民至上
谢嘉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录的关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的人民之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亮的底色。认真研读第四卷,并且与前三卷贯通起来,同习近平的成长经历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我们能深切体会到其中一以贯之的“人民至上”这条红线。牢牢把握这一红线,才能更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可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试金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人民”写在旗帜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制胜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我们党自诞生以来,一切奋斗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际行动生动践行“人民至上”,听民声、查民情、汇民智、解民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才找到了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一百多年来,经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接续奋斗,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唯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才能更好地凝聚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心中装着人民。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习近平亲身感受了百姓疾苦,“人民”二字从此铭刻在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多忙,习近平总书记都要抽时间到乡亲们中走一走看一看。他深入群众家里,掀开锅盖看看群众吃得好不好,伸手摸摸群众的炕试试暖不暖。因为走过一样的路,因为苦过相同的苦……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村支书到泱泱大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感知着百姓冷暖,时刻把人民幸福作为“国之大者”,回应着群众期盼。
坚持人民至上,就要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党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也必将依靠人民赢得未来。人民用“小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奇迹,人民用“小铁锹”挖出了大油田,人民用“大包干”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新时代,人民历经8年持续奋斗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人民用万众一心构筑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人民历经7年艰辛努力共创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历史和现实都雄辩地证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
坚持人民至上,就要一切为了人民。心中装着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目的是为了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至生命安危,小到柴米油盐,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都是大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厕所革命”、垃圾分类、保护学生视力,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面对困扰人民的“小麻烦”,下“大力气”改革,一点点改善着人民的生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处处体现着深厚的人民至上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力回答了党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的问题。“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百年大党必将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再创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信宜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