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童年的帽子


谢秀凤
  现在,顶在头上的帽子可谓五花八门,从材质到形状,都是我辈童年做梦也不可企及的。我的童年,除了两三岁时戴过属于孩童专利的布制“老虎耳”帽外,帽子就只有两种,晴天戴草帽,雨天盖斗笠。
  斗笠俗称竹叶帽。它是用竹篾、箬竹叶为原料,经有专门技能的巧匠通过伐竹、剖竹、削篾、编笠坯、上箬叶、绕沿锁边等十几道工序编织而成,那时一般人都是到集市用钱买来戴。相比斗笠而言,草帽的制作和使用就寻常、方便多了。这种夏天戴着既遮阳又通风透气,十分凉爽的草帽,可以就地取材,水草、席草、麦秸、竹篾或棕绳等都可以信手拈来编织,其中尤以麦秸最常用。
  要戴草帽,首先要从麦秸末端截取连着麦穗那段没折没裂的,越粗长越好,然后将麦秸一根连一根驳接起来编成辫子,简单的辫子只编三股就行,为结实起见,也有编五股、七股的,有的追求美观时尚,还会编成棱形,卷起来像狗牙一样凹凸有致,当“辫子”编到卷起来有一顶帽子的三分之二大小时,就可以缝草帽了,一般人家都是花点钱拿到镇上的车缝社让制衣人缝制,我家是生产队里的超支大户,我们姐弟六张嗷嗷待哺的小口,全靠父母用勤劳的双手去填塞,因此,别说拿钱去缝制帽子,就是生产队分给我们的麦秸都是人畜践踏过,凌乱不堪得可以直接当柴烧的那种。所幸相邻的秦伯带着三个儿子,全部都是生产队的劳动力,盈余户,其家每年分到的麦秸一捆一捆,几乎都是笔直的。为此,麦收之后,母亲常常带着我们几姐妹到秦伯家去剪麦秸,我们姐妹跟着母亲学编织,麦秸辫子编好后,母亲总是一遍遍地检视,将编得最匀称、结实的截下来卷好,让我们给秦伯家送去。起初我们不以为然,父亲看着母亲,带着自豪地笑说:“秦伯一家子男人,不会编织,我们到他们家选最好的麦秸,当然要给他们编最靓的作为报答啦!”这朴素的感恩理念让我们从小懂得了什么叫知恩图报。之后,每次缝制好草帽试戴,我们都会挑选最好看最舒适的双手捧起,轻轻扣到母亲头上,感谢她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一线缝给我们的爱。
  时下,帽子的材质不断更新,花样也层出不穷,可童年的竹叶斗笠和草帽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家乡的父老乡亲一直把它的简约素雅高高顶在头上,而我,一直把它深深地珍藏于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