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塘霞村民主法治议事大厅建设的三大实践意义
特约评论员 李琼斌
有道是:“郡县治则天下安,基层稳则国家兴”。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经济社会是否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关系着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未来愿景,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基层治理工作。201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019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强调,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2020年9月,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在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维护好社会稳定。2021年2月,总书记在贵州省贵阳市考察调研时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从理论上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基层治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为做好新时期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要求更加明确,指向更为清晰。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进程的不断深化,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利益主体多元、群众诉求多样、社会发展多变等各种挑战,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多,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更加复杂,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更好地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实现良性互动,走出一条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发展新路子,成为一项摆在地方党委面前亟待破解的重大现实课题。
自去年9月份以来,电白区南海街道塘霞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健全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小组议事决策规则,以打造村民民主法治议事大厅为抓手,推行“法治议事、一事一议”制度,对涉及全村重大问题的决策,一律提请村议事会讨论,由村议事会成员进行表决,着力推进乡村依法管理、民主决策,做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定、民事民办”,探索出一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该机制实施以来,通过议事大厅共议事20余次,表决环村道路项目建设、皮鞋街项目建设、塘霞俚街项目建设、村集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调整等乡村振兴事项30多个,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因村中制度程序不规范导致意见不一、任务难推、村务混乱、矛盾丛生等各种状况,有力地推动了塘霞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了以法治推动乡村治理实现大变化的成功典范,得到了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纵观塘霞村村民民主法治议事大厅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究其根本在于推动基层治理方式从过去的行政性单一化管理向党领导下的多元共治转变,从硬性粗放式管理向柔性精细化治理转变,益发彰显出非常鲜明的三大实践意义。
首先,进一步激发村民自治活力,促进了农村自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塘霞村通过构建村民民主法治议事大厅,把涉及村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在村民民主法治议事大厅提交村议事会进行商议和表决,遵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办事。通过有序程序进行协商表决,由村民代表说了算,表决结果及时公布,保证决策公开透明,协商结果合法有效。通过广泛议事协商、民主讨论、民主决议作出安排和决定,做到村里的事情让村民知道、让村民做主、让村民监督,村民在“一事一议”中当主角,更好地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当地群众感觉有说话的地方和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进而乐意参加讨论、积极献策,及时发现矛盾纠纷并化解在基层,最大限度减少工作阻力,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进一步规范村民议事程序,促进了农村决议事项的高效落实。在村民民主法治议事大厅建立之前,塘霞村村民参与村中各项事业建设热情不高,在村民代表会上经常出现不能召集足够人员开会、会上意见无法统一等情况,以及会议通过的决定事项因缺乏民意基础及没有形成记录凭证而导致工作在推进过程中阻力重重,会议决议得不到贯彻执行,村中多项事业建设迟滞不前,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自村民民主法治议事大厅建立以来,对于村议事会决议事项,会议记录采取村长、村民代表签名并摁手指印及全程录像等形式固化决议内容,增强了决议形成的正式感、法律感,使决议事项更具效力、更被大多数村民认可,对各种决议事项的贯彻落实更加快速、高效,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和农村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密切了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了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的加快落地,让小小的“农民议事厅”成为了当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调解器”。
再次,进一步增强村民法治意识,促进了农村“三治”的有效衔接。通过村民民主法治议事大厅的规范建设和议事制度的有效确立,利用群众容易理解、简单易行的方式,保障了议事过程有制可依、有章可循,解决了以往基层群众不会开会、不懂行使民主权利,以及会议吵闹无序而产生的议而难决、决而难推的现实问题,逐步培育了基层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协商、尊重规则的意识和依法依规落实会议决定的习惯,促进了当地村民法治意识的逐渐养成,实现了农村群众从自治、德治向法治的衔接延伸。比如,在推进疍家墟塘霞俚街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涉及到村民农房拆迁、宅基地征收等问题,塘霞村通过民主法治议事的方式制定了建设方案,多次召开村议事会,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认真做好思想动员、解疑释惑,依法依规解决了群众思想等问题,使得原本严重受阻、迟滞不前的项目建设速度加快,并于今年5月1日顺利开放,比原定计划的竣工时间提前了3-4个月。据了解,自塘霞村构建村民民主法治议事机制以来,在民主法治理念的熏陶下,乡风文明日渐浓厚,邻里之间更加和睦相处,村里的各种矛盾纠纷数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
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电白区南海街道塘霞村积极探索村民民主法治议事大厅建设,作为以党建引领基层善治体制机制的一种创新,在强化党在基层治理中领导地位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基层治理更加规范、更加有序、更加高效,这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是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善治的一种新模式,必将在今后推进全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基于塘霞村村民民主法治议事大厅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今年7月份市委作出了推广塘霞基层治理经验的工作部署,在全市全面开展村(社区)民主法治议事厅建设,着力建立“民主协商,一事一议”的村(社区)民主法治议事制度,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流程完整、规范有序、执行有效的基层协商体系,切实推动我市基层治理从“人治”到“法治”、“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以更加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基层治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我市村(社区)民主法治议事厅建设的深入推进,必将越来越多地涌现出像塘霞村一样的村庄(社区),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小小“盆景”有望化作片片“风景”,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必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