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青涩记忆
陈汝雄
老家有种马蹄的传统,以前我们村及周边几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栽种马蹄。马蹄学名荸荠,是中国特色蔬菜之一。家乡的马蹄粒大肉白渣少,清甜爽口,含水分多,淀粉较少,肉质甜而细嫩,可以止渴解热醒酒,既能当水果生食,也能做蔬菜熟食,与蘑菇搭配煲汤或包饺子,煲出来的汤清香甘美,包的饺子香甜爽口。
回想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下半年,我们村里每家每户都用自己的大部分自留地种马蹄,马蹄种植成了当年农村集体经济下我们村民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卖马蹄的收入是当年我们家庭一年中最大的一笔收入了,因为自留地不多,也就几分地,这笔收入其实也不多。此外,每年每家还会养一头猪和一些鸡鸭,到年底卖猪时,留下少部分猪肉自用作腊肉,其余卖掉,作为家庭的第二大收入。这些收入其实只能够勉强用来维持全家人的日常生活开支和孩子们上学的学习费用罢了,而自养的鸡鸭和自留地里种的蔬菜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很多家庭还会多养些鸭子,或多种些芥菜和萝卜,到了冬天做成板鸭和菜干萝卜干,供来年自食自用。
当年,到了年底,村里每家每户都忙着把在自家自留地里种植的马蹄挖出来,每逢周边公社(镇)墟日,便装在箩筐用板车或单车拉到集市上去摆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人都有春节时把马蹄当水果吃,用于解酒解油腻的风俗习惯,因为过年时喝酒吃油炸食品多了,因此,年前买些马蹄也成了家乡人置办年货时的必选品之一,我们村的马蹄既大又好,是不愁卖不出去的。
记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上高中后的一个寒假,临近春节,父亲叫我与堂姐用板车拉了两大箩筐自家自留地里种的马蹄,沿着公路走了好几公里,然后翻越一座有个长长山坡的高山,下了山坡,来到10多公里外的相邻公社(镇)墟里去摆卖。到了墟里,赶集的人很多,很热闹,买马蹄的人也很多。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卖马蹄,也是第一次卖东西。因围着我们买马蹄的人太多了,有一位村民买了我一大竹篓马蹄后未付钱就溜走了,而我还在继续给下一位村民称马蹄,我堂姐骂我为什么不收那人的钱,当我反应过来时,冲出人群去找时,那人早已溜得无踪无影了。那天天黑才回到家,堂姐把此事告诉我父亲和家里人,把父亲气得半死,以后再也不让我去卖家里的马蹄了。后来,我考上了油校,离开了家乡,来到茂名读书工作生活,而那次卖马蹄的经历也成了自己人生中唯一一次在集市上摆卖东西的青涩记忆。
如今,电商微商、线上销售、直播带货风行,村民也足不出户便可销售自己种养生产加工的农产品,轻松方便快捷,与40多年前翻山越岭、走乡串墟去摆卖有着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矣,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真是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