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父亲节


■袁红
  我是1952年出生的,70周岁了。儿子们也都做了父亲,所以,我在父亲节的职称够得上“老父亲”了。
  父亲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个职责。这个如“黄袍加身”般的荣誉,是否与自己相匹配,主要体现在父亲的责任上。重视子女的教育,尤其文化教育是责任的重点。现在的年轻父母,不用为孩子的“吃饱穿暖”发愁了。三岁上幼儿园,六岁入学;各种琴棋书画、球类的培训补习,给小小的孩子拧紧了发条,时刻绷紧,唯恐他们偷停。“小时不用功,大了要吃苦”成了家长们的信条。
  农村到乡镇,再到城市,哪里有学区房,哪里就有年轻购房者的身影。为了孩子的读书学习,年轻的父母们,爽快地当起了“房奴”。
  我不反感这种潮流,反而觉得很崇高。因为我年轻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青出于蓝”。那时候,他们如果考了高分,我会与之欢天喜地。要是考少了一分,我会闷闷不乐一整天,比自己考砸了还要难受。
  在万马奔腾的年代,人们心潮澎湃。向往高处,激流勇进。不能有停歇一会的杂念,不然,就会掉队,会落下十万八千里。这是现实,是年轻父母们的艰辛写照。
  曾有人不无担心地问我,大家都去做教授、工程师,那么谁生产粮食呢。我说,世间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所以有了竞争。虽然人们现在熙熙攘攘拼命地往前挤,到头来实现理想的,只会是一部分。中国地广人多,各有分工,田地里也是很多人的目的地,不愁会饿了肚子。
  一男子跟放羊的孩子对话,问:放羊做什么?
  答:卖钱呀。
  又问:卖钱做什么?
  答:娶媳妇呗。
  再问:娶媳妇做什么?
  答:生孩子呀。
  最后问:生孩子做什么?
  孩子回答:放羊呀。
  这孩子毕竟是山里的牧羊人,没看到外面的世界,或者对外面的精彩不感兴趣,注定要世代放羊的了。突破放羊般的世俗,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勇气。
  我虽不算是走出了山村,却也在广州住了多年。享受着大城市的繁华风光,衣食住行不用愁,闲暇时含饴弄孙,极少烦恼的生活,过得颇为惬意。此时的我,真的不敢再嘲笑“乐不思蜀”的主角了。
  如果我们当年缺少远见,没有尽职尽责;如果孩子们没有发奋努力,我们的晚景会是另一个样子。孩子们给我过生日的时候,满屋子的欢声笑语,满台罗列的山珍海味,我虽然早戒了酒,但还是被那温馨而浓烈的氛围灌醉了。醉意朦胧的我说道:
  人生七十不稀奇,乐与后辈同欣慰。
  众多祝福催泪下,日斜羊城更芳菲。
  是的,现在的高龄老人比比皆是,老少同堂欢庆却是难得。所以,后辈们的每个祝福,都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虽然上了年纪,但是,美丽而宽容的广州,一定会让我过得越来越好。
  “知足常乐”这个不易触及的成语,让我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心态乐观才会愉悦,才会快乐。钱钟书说,愉悦比快乐好,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我就不以为然。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个“只是”有点可惜、悲观的意味,如果改用“正是”便乐观得多了。正是黄昏的时候,才有了晚霞美景,才是“夕阳无限好”。
  今年的父亲节,恰巧遇上了老婆子的生日,因而有了双料的意趣。清晨,从轻如蝉翼的梦中醒来,揉着眼晴来到阳台上,从29楼的窗台向下望去,那别墅群像遍地明珠,在炫耀着堂皇;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如织的大小汽车,正在匆匆奔跑。此情此景,使我由衷地羡慕了起来,没有羡慕富贵,只是羡慕他们的快节奏。因为现在离黄昏还很远,我们还要继续年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