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一项基本功


宋秀波
  重视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百年薪火相传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和优秀工作传统。习近平同志既是调查研究的力行者和垂范者,更是深入探寻新时代调查研究之道的思想者。其历经长期实践和深入思考而形成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全党在新时代加强、改进和创新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调查研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开展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我们党委、政府干什么”,在于“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他一再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要“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他反复告诫广大党员干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习近平同志的这些深刻论述,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做调查研究时,要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完全吻合。
  调查研究要力求“深、实、细、准、效”。早在2011年,习近平同志就曾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他又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并将“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纳入领导干部必备的七种能力之列,并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本领的双重角度阐明了切实开展调查研究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根本性作用。“实”,即党员干部必须“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搞清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真正搞清楚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真正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客观实际中的实事,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细”,即必须“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深”,即党员干部“要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准”,即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即“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
  调查研究要创新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党校的开班仪式上指出,“在运用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时,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调研方法,并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要求我们要将大范围和宏观的调查研究与“解剖麻雀”式的小规模微观调查有机结合起来,因为“过去常用的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的调研方式,在信息化时代依然是管用的,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但是,不仅要“坐在麻雀里面细查”,还要“跳出麻雀看麻雀”。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创新问题,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
  调查研究要做到常态化。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领导干部不论阅历多么丰富,不论从事哪一方面工作,都应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必须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的经常性活动”。这就要求既要健全“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也要建立领导机关与领导干部“带头”调查研究的工作制度,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持重大课题的调研,拿出对工作全局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调研报告。”
  (作者单位:茂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