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扎扁担 学骑车
江火胜
和几个朋友闲聊,扯到以前结婚嫁妆的三件套,大家说法不一,急忙上网搜,原来80年代时的嫁妆三件套,是指单车、衣车、手表。友人们回忆,物质匮乏年代,要学单车,是非常不容易的。初学单车,都是扎一根扁担在车尾架作支撑,要是当作嫁妆的单车,那时可是连碰都别想碰一下的。
8岁时,全家只有一辆单车,爷爷和父亲、几个叔叔轮着用。凤凰牌“双梁”,比我个子还高。没有摩托车,更没有小汽车,那台单车就是全家上下唯一的交通运输工具了。
一天,跟只比我大一岁的姐姐合起计:“要不,等大人们都出去干活了,和你悄悄地推车出去学一下?”她说:“好!”我们瞄准了家里人都下田去时,一前一后,匆忙地把单车推到屋边的“地堂”(晒谷场),又冲回屋里拿来一条扁担和胶带,把扁担横着牢牢扎紧在车尾架中间,左右平衡好,一切就绪。姐姐见我跃跃欲试,说:“你先来吧。”我二话不说,左脚踏上踏板,右脚伸进三角架,“嘣”,摔了个四脚朝天,站在旁边的姐姐想扶都扶不及,责怪地说:“那么急干嘛,等我扶稳先。”人骑车,变成车骑人。
我爬起来,定睛细看,咦,单车链掉了!怎么把它弄回去呢,一时束手无策。刚好,堂叔下田回来,看到我俩的怂样,就帮忙把车链弄好,他还在后面扶着,让我慢慢的学骑了一小段。接着是姐姐上阵,她力气弱点,结果也是摔得青一块紫一块,路过的邻居们,见到姐姐连“呔头”都扶不紧,左摇右晃的,三两米就摔一次,笑得合不拢嘴。
过几天,手脚又发痒了,我在前面骑,姐姐在后面追,心血来潮,想着不如冲出大路试试吧,好不拉风的我转上大路。“嗖——”,在屋角急转弯处,我连人带车飞进了鱼塘里!
“救命呀!救命呀!”跟跑在后面的姐姐见状,大声呼叫。邻屋的三奶、还有另外几个人听到喊声,急忙跑过来,拿一条长长的竹篙,几经周折把我从鱼塘里捞上来。父亲晚上回来知道后,痛斥:“你未学识行路,你就想学飞?”多年后,每路过这个不浅的鱼塘,还是会有点后怕,当年,可能命丧此地呀。回到村里,左邻右里见到,他们还时不时抖出这个糗事出来当笑话。
现在,单位里时常会搞一些读书分享活动,一个小同事在读书群里一直不敢发声,她见大家都兴致勃勃的谈天说地,而她就一直三缄其口。突然一天,她小心翼翼的冒了个泡:“我学识那么少,都不敢作声,待日后多学习,能转化成文了,再同大家交流交流。”我见状,连忙回应说,都是在同学问道的,她平时只是少分享少互动而已。接着又用小时候学骑车多次遭遇讥笑和责骂的故事和她说了一下,以增强她的自信心。
生产队那块偌大的“地堂”,现已不复存在,时代更迭,周边都建起了漂亮的楼房,尤其人居环境整治后,旧村换新颜。想起一同事曾分享的小段子,也是近年看到过的最泪目的文字:一小孩问奶奶,你明知我偷吃糖果,为什么糖果还一直藏在那个地方?奶奶回应说,怕不放那,你就找不到了。多年后,奶奶找不到了……引起了大家的一大串共鸣。记忆中,我纯朴的奶奶其实也是一样,糖果始终收在米罐里。她一辈子不会骑单车,也不认识字,但她肯定渴望着能走更远,只是,那时没有条件。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蹒跚学步起。当年的扁担、双梁单车,都是学骑单车的工具,现在不在了。奶奶、父亲,也不在了,以前的时常叮咛、责骂再也听不到,唯惜取时间,用现在的各种学习平台,向书本学,跟老师、朋友和长辈们学,讲堂上、单位里、休闲中,静下心、多读书,多感悟,寻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