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极是真境


■潘永辉
  一个人的心可以简到什么程度?道家祖师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禅宗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可以简到一念不生、一尘不染的“无心”境界。无心是心之玄境,玄之又玄,至空至灵。无心最难,人生能得“无心”,即见心之本来面目,古人谓之真心。真心是道,道妙无穷,得道之人,纯真空灵,以在世之形传出世之神,穿衣吃饭而可以不染丝缕寸粒。这是古人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一个人,从凡尘到无尘,从有心到无心,自然要经历许多故事,要体验许多情识,要突破许多迷疑,然后云烟散尽,风波平息,终归无心境界。悟透凡心纷纭、大智若愚的人,知道心之天机所在,是能够接受人生的从容无心境界的。
  一个人的饮食滋味可以简到什么程度?苏轼有词云:“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东坡居士算是一个“吃货”,经历各种滋味而归于清欢,不再为吃而吃,而以简淡滋味传达人生境界。这还不算真正传神的简茶淡蔬,看看古代苦行寒僧的清贫饮食,可以体会他们对味觉的淡化到什么境界,味觉淡而真心显。所谓贫僧贫僧,以僧形之贫传心性之简,何其奥妙。人生经历的所有滋味终归无味。不信,你做一个梦,梦里吃遍各种美味,醒过来之后那梦里的美味何在?当然已化为“空味”“无味”。“黄粱美梦”“南柯一梦”说的不就是这个境界吗?一方水土,一方生民,如果其饮食能够浓淡相宜,出入自在,那就不仅仅是福报,还是慧境。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茂名年例和饮食风格的时评,里面有这些话:为了年例的长长久久,应努力提升年例中“饮食文化”的精神境界……茂名人可否从家乡味道中品出大隐隐于“大味”,品出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清欢”,从而有利于体会并润色地方饮食文化精神。悟透味觉的人或文化,是能够接受饮食的淡味、无味境界的。
  一个人的写诗作文可以简到什么程度?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青莲居士的诗歌,浪漫飞扬而情性干净。而情感冲动、心性浮泛之人,着意文采辞藻,谋形而难传神,因心性未得真神故。简淡而传神的作品,通常只与道禅修养较好的文士相关,他们不见得是刻意为文,主要是借文悟道,往往言极简味极淡而玄境极深,这不是一般文人能写得出来的。陶渊明、王维诗作多少有这样的神韵。尤其那些“世外高人”,其真心直露、返璞归真之作,迥异于常人。读这类作品,读的不是它的形,它的藻饰,而是它的神,它的言外之意。这当然不是今天诗歌界流行的口语诗口水诗所可比附的,后者粗俗无神,前者脱俗传神。譬如《五灯会元》等禅卷就记载有禅僧们的众多佳作,可惜因其洗尽华彩、不求闻达的特征,基本上被世俗的“文学史”所忽略。淡极少人迹,真心无人问,这也正常。悟透形神关系的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于文采浓淡是可以随心所欲的。
  人之一生,由童稚而成年而苍老,短促如小梦而又漫长如思念。人对世味的品尝,由淡而浓而后再淡,主动也好,被动也好,总要有所自觉。人到一定年纪,悟一悟来处去处,淡处见真境,对为人处世、写诗作文、解黏去缚,还是挺有帮助的。淡非寡淡,淡中见富贵,这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