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路


■小羊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先生的话很有哲学道理。而今天用在描写我家乡道路演变与经济发展也挺合适的。
  在我童年的时候,家乡的交通条件是非常落后的。村子里、山梁上、沟渠边只能看见羊肠小泥路,这些路大都是前人踩踏或开垦出来,一条一条的纵横在乡野山岭。村里人出入都得翻山越岭走几里路,即使骑自行车也常有人推车上坡的情况,给村民劳作与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我们的祖祖辈辈过着躬耕陋居的日子,生产力低,生活水平相当贫困。那时乡下信息也闭塞,有的人一辈子都没走出村子半步,而我印象中只有一条沙粒铺面的公路从乡政府蜿蜒到县城。小时候常常望着这条路发呆,不知它通向的县城是什么模样,只记得坐中型拖拉机去过的人都可以回村里炫耀好久。于是我便常常幻想有一天能两肋插翼,顺着公路越过千山万水,看一看那个神秘又繁华的县城和多彩迷人的外面世界。
  在我十岁左右的时候,乡政府门口的土公路开始改造,由沙泥面改为沥青面,扩大了一倍,变得平坦宽阔了。而村中通乡政府的路则在村长的带领下,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锄头、铁镐挖开,扩建了一条三米宽公路,虽然比原来的小路宽直了,但还是土路,下雨天一片泥泞。即使这样我们都高兴得一蹦八丈高,特别是乡里的那辆解放牌汽车在村口的公路上驶过,小孩儿都要追看好远、好远……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咱们村中公社解体,全面实行分土地到户,迎来农业新革命。家家户户大展拳脚,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渐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放开剩余的生产力,大部分年轻人纷纷坐大客车从乡政府前的沥青路离开家乡,直奔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打工挣钱致富。不再束缚在大集体生产队里,家乡的经济慢慢活跃了,每年过年民工返潮成了那一代特色风景,打工的人儿都满载而归,有的还买了小车!
  那条油亮的沥青路坚强承担了历史使命,十几年来默默地为家乡人迎朝送暮,承受着改革前进的厚重步伐,直至鞠躬尽瘁。当年出门在外的人回家,面对后期已坑坑洼洼的沥青路,即是行车一路颠簸,但大家却很知足和感恩,因为有了这条路村民才能走出山野,展示自己的才华,施展自己技能,实现心中的梦想!也正是由这条路给家乡人带来了机遇和财富,给家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美好生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后,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村村通水泥路、户户出入方便的号令下,大型建设机械日夜轰隆进行作业,一条条平坦厚实的水泥沥青路瞬间展现眼前。村外公路四通八达,村中道路纵横交错。路通财通,大大小小的水泥路,把外界紧密连接起来,构成一张经济脉动巨网,既吸纳外面投资建设商业区,又外运销售家乡的农作物及土特产。特别能及时地把新鲜荔枝、龙眼、香蕉等优质水果输送乡外各地,收获天下财富。
  这些康庄大道为家乡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亦把家乡装点得分外美丽。近几年,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随着三清三拆的逐步完善,家乡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小洋房、别墅式农家院随处可见。路灯、花街、公园,这些原属于城市的名字也呈现村中。乡亲们也利用土地资源优势,栽番薯、种草莓、种瓜种豆、养花养树……吸引都市人来乡下休闲娱乐及农家乐亲子活动等,创收生态旅游的成果,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现在回乡下,小车可直开到老家门口。所以每周末只要有空都开车带孩子赶回去,就贪图村野的清新空气和恬静的田园风光。孩子特眷恋,常说讨厌城市的喧嚣和尘埃,可她忘记了曾因路途崎岖而反对回乡下。是的,现在市区与乡下是半小时生活圈了。过去的路由人一脚一脚踩出来,现今的路是机械短期内铺建出来。但无论如何,路这头与那头一直传递人们的幸福追求信号。
  家乡的路,以崭新的面貌,承载着新时代农村经济的腾飞;赓续初心,带领乡亲们走进社会主义美满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