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红色向往


莫绍
  清朗冬日,阳光明媚,我与单位党支部的党员一起前往朱也赤烈士的家乡——金塘镇白土村,瞻仰朱也赤革命烈士陵园。这是学党史,从红色记忆中汲取信仰力量的主题党日活动。
  在白土新村栖凤岭一片丘陵前,我们的汽车停下来,山坡上一处建筑豁然亮眼。一座簇新灰色飞檐翘角二层大楼矗立山上。楼前有一座平房,墙贴灰白瓷砖,房顶的琉璃瓦闪耀着金光。房左侧有一个八角亭,亭前有墓、碑石。这就是建党早期中共南路领导人和农民运动领袖之一朱也赤的墓园。
  凉风悠悠,步履轻轻,我们缓步走进墓园。园区占地十多亩,松柏苍翠,素朴庄严。
  园区内,建有烈士墓、烈士雕像、纪念亭、纪念碑等纪念设施,铭刻烈士不朽的红色向往。
  园区中间,三间过平房灰墙凝重、黄瓦辉煌,正中大门敞开,门上“纪念朱也赤烈士”金匾灿亮。门前,朱也赤烈士的孙女朱亚秋在迎接我们。
  多年前,甫听朱也赤其名,我莫名惊诧:姓名都是红的,这人该多么向往红色呀!
  今天,终于可以在这里与如此赤红的烈士“邂逅”,我沉重的心陡然激动。
  走进馆内,朱也赤烈士的雕像傲然挺坐大厅中堂,馆内墙上一幅幅图片、文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示了烈士信仰马列主义、向往革命、不屈不挠、英勇就义的事迹。
  朱也赤,人如其名,光阴荏苒,岁月峥嵘,那抹摄人心魄的赤红依然灿烂。
  1898年6月14日,茂名县金塘乡(今属茂名市茂南区)白土村,私塾先生朱伯瑚的家里诞下一个男孩,起名朱朝柱。
  英雄成长的岁月,满印红色印记。他从小一身正气,发愤进取。小朝柱六岁能背《三字经》《增广贤文》《唐诗三百首》。课余,放牛养鸭,种瓜点豆。爱民爱乡情怀,才启蒙就已种下。他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广东省立第九中学(高州中学前身),并成为优等生,被推选为学生会会长。期间,以笔为戈,他开始在报刊发表文章,揭露时弊,为苍生呐喊。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十世纪初的旧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为了救国救民,朱朝柱苦苦求知、孜孜探路,向往革命,憧憬红色,成为先知先觉者。
  1919年秋,朱朝柱以优异成绩考取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他深受陈独秀(时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谭平山(任课教师)等共产党人影响,成为学生运动骨干,热衷参加爱国运动、革命运动。1922年5月,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冬,他在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朱朝柱改名朱也赤。
  红色,象征正义与革命,象征共产主义与共产党,象征国家与人民……朱赤皆红,姓是红的,名是红的,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坦露无遗。“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者为河岳,上者为日星”。丹心昭日月,浩气满乾坤。
  姓名红红,正气盈盈。从此,他无惧反动派屠刀,与为数不多的革命先驱携手,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广播革命火种,为民请命。朱也赤,恍如一道红色闪电,在血雨腥风中,劈波斩浪,降妖除魔,光耀南国大地。
  大革命时期,受党组织委派,朱也赤回到高州,任国共合作的国民党茂名县党部常务委员(负责人)、茂名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总干事,以多重身份领导革命工作。他换上竹笠布鞋,自带咸菜粮食,深入农民、工人、学生中间,宣讲革命思想,播撒星星之火。1926年6月创建中共茂名县支部,并创建工会、农会、共青团、学生联合会、妇女解放协会,创办《狂涛》小报,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迅速掀起农民运动和国民革命高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赤县神州,烽火连天。粤西朱也赤,引火燎原,南国也赤。
  1927年3月,朱也赤任中共南路地委和广东省农协南路办事处负责人,继续领导推进南路革命运动。他在广州湾(湛江)主持南路党团紧急会议和南路农民代表大会,部署武装斗争。他亲任南路农民革命委员会主任,组织领导武装夺取政权。1927年12月,为响应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他任起义军司令,成功领导怀乡起义,建立南路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信宜怀乡区苏维埃政府,声震南天。
  1928年12月7日,因叛徒告密,朱也赤在广州湾被捕,其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押回高州。
  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尽管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朱也赤始终坚贞不屈。
  身陷囹圄,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赋诗言志。
  “为主义牺牲,为工农死节,不负天地生,无污父母血。何呜咽!何呜咽!壮哉十六再回头,破碎山河待建设。”信仰如钢,英勇不屈,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从烈士心底奔腾呼啸。
  “愁云惨雾罩南粤,志士成仁飞赤血。浩气长存宇宙间,耿耿丹心昭日月。”豁达的胸怀、豪迈的志向、革命的光辉,自胸中喷薄而出。
  染血的诗句,字字千钧,气壮山河。其《就义诗》五首入载萧三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1928年12月23日,朱也赤于高州东门岭壮烈牺牲,时年30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英雄以热血和青春浇铸,一座向往红色、至死不渝的革命丰碑“朱也赤”,在九州高高矗立。
  1929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向全省各级党部和全体党员发出通告,沉痛悼念朱也赤烈士,高度评价他的优良作风和对革命的杰出贡献。
  静坐烈士纪念亭,遥望苍茫山野,沐浴冬日暖阳,我心沸腾。
  “今天参观才知道,朱也赤不是也赤那么简单,他是真赤、很赤!”一位女同志哽咽着说。
  “主任,你说朱也赤精神是什么呢?”旁边,一位刚入党的小年轻问我。
  倏忽间,我双眼润湿迷蒙,一道红彤彤的幻影突现,状若烈士模样,凛然灿烂于天地之间。
  “朱也赤精神,就是矢志不渝的红色向往,就是共产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凝聚,就是信仰共产主义,忠诚党,忠诚国家,人民,忠诚革命事业,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英勇无畏舍生取义!”我心澎湃。
  学党史,悟思想。站在烈士雕像前,我们庄严肃穆,重温入党誓词,向烈士鞠躬致敬。
  烈士英魂光照后人,红色火种生生不息。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朱也赤。
  1997年,吴兆奇、罗宏宇与朱也赤之孙朱剑锋合著的《朱也赤传》,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弘扬朱也赤精神,谱写爱国新篇章。”烈士事迹成为茂名市家教传承的典范。
  今天,红色代表中国色,红色精神就是民族精神。中华大地,红色氲氤。
  昔日荒孤的烈士坟茔,1998年后陆续增建了烈士雕像、纪念亭、纪念碑等。园区成为茂名市首批党员教育基地、茂名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重点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建设示范点。
  朱亚秋说,墓园还在建设完善中,新建的二层大楼用于南路革命事迹陈展,一楼为红色文化讲堂,二楼为烈士事迹展厅。
  烈士墓前,鲜花犹在。一批中小学生刚刚离去。烈士墓园,每年吸引着2万多人参观瞻仰。
  烈士出生地白土村,是茂南游击根据地之一,又被誉为“茂名的西柏坡”。1949年11月1日,茂名县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冉冉升起。与烈士陵园修缮相应,临解放时中共茂名县委、县政府临时驻地旧址,去年已经修复。这方红色热土成为纪念英烈,传承红色精神的红色旅游打卡点。
  2021年,茂名市原创粤剧《红魂》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致敬南路革命先烈。南皋脱险、鸭兜叙义、怀乡起义、白泥突围、赤血凝诗……戏剧鲜活再现朱也赤红色人生。人们穿越时空,忘情追随“红魂”那束光,那盏指路明灯。
  红色是热爱,红色是向往,红色是信仰。向往红色,成就伟业。在粤西岭南,直至九州大地,朱也赤精神永放光芒……
  朱也赤,这红红的名字犹如一面红艳艳的旗帜,在历史长河迎风猎猎,引领一代代后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
  红色引领,迭创奇迹。解放后的1958年,为了摘掉国家贫油帽子,十几万建设大军满怀红色向往,会战茂南荒原开发油页岩,“一头挑床板,一头挑干粮”,披星戴月奋战。“南方油城”茂名市,在荒芜的红土地上迅速拔地而起。时至今日,茂名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石化基地、粤东西北地区中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成为中国水果生产基地、“中国罗非鱼之都”……
  今天,红土地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烈士家乡,新建的35公里硬底化村道、乡道纵横交错,跨境而过的汕湛高速、茂高快线车流如鲫,昔日偏僻闭塞的山村融进了城镇圈。建水渠、水坑,修涵洞、水闸,改善农田,优化种植,村里农林牧副鱼产业兴盛。收获时节,田垄稻菽飘香,菜园郁郁葱葱,荔枝、龙眼漫山遍野。村里建起文化广场,大兴人居环境建设,人们康乐安宁,岁月静好。青山锦秀,楼房林立,乡村富美,人民生活越过越有奔头。
  红色娇艳,异彩绽放。2019年,以诗意演绎田野,金塘镇牙象大地艺术公园惊艳红土地。茂名“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作为广东省首个田园综合体对外开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小镇与现代农业结合发展,演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茂名样板”。
  走进新时代,传承红色精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继往开来,努力打造“容得下肉身”又“放得下灵魂”、让人羡慕的城市,凝心聚力创文巩卫,建设“滨海绿城、好心茂名”,在茂名这块红土地上绘就一幅幅美丽发展画卷,赢得“魅力中国城”,续写红色文化发展新内涵。
  朱亚秋感叹:“没有共产党,哪里有今天!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建立新中国,自不用说。回想近几年,党领导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精准扶贫,风雨同舟同心抗疫,大力恢复绿水青山,多措并举振兴乡村,让每一个中国人幸福感爆棚:我自豪生为华夏人。”
  带队学习的周书记喜上眉梢:“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听党话,跟党走,薪火相传,日子更红火!坚定红色的向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那真是神州赤红,辉耀世界。
  英雄浩气,千秋凛然。朱也赤精神,永垂不朽!红色的向往,永远在途!
  (作者单位:茂南区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