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中打造“美丽经济”


李琼斌
  据媒体报道,刚刚结束的2022年春节假期,“中国李乡”信宜市钱排镇迎来乡村旅游“开门红”。据初步统计,1月31日至2月6日,全镇入境游客量逾15万人次,云茂高速钱排出口几度实施暂时性交通封闭。这其中,最受游客欢迎的游览之地,是由当地政府精心打造的美丽乡村—“中国李乡•山水双合”,在首期升级改造工程中,以山水为主题,以文旅为主调,着眼宜游、宜业、宜居,围绕“山、河、桥、村、岸”做文章,着力打造农旅双旺、山水合璧、村水相依、水景相融、人水相亲的滨水生态景观带,处处彰显出山水元素和乡村韵味,犹如一幅“白墙黛瓦,晨雾缭绕,古朴幽静,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江南水乡画卷,充分展现了偏远山区村庄的“蝶变之美”与“振兴之美”。
  这个原本地处山区一隅、默默无闻的偏远村庄,自今年1月上旬惊艳问世之后,被广大游客赞誉为“非常绝美、十分震撼、令人赞叹”,一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热门打卡之地,吸引了周边地区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游客前来观李花、赏村色、看美景。从钱排镇到双合村乡村旅游“火爆”的背后,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打造“美丽经济”的写照与缩影。
  实践证明,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打造“美丽经济”是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切入点,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打造“美丽经济”,契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我国“三农”发展趋势和要求,这对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开展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专项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洁化、美化、绿化得到很大进步,全市干净整洁村达标率99.65%,63.39%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茂南牙象村、电白里平村、高州元坝村等一大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美丽乡村脱颖而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创建了一批农业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精品农业园区,全市建有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荔枝、化橘红)、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和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家庭农场18.4万家。这些村庄自然景色秀丽,交通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文化浓郁,为发展农村农业旅游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为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不可置否,从资源条件上看,我市具有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和特色优势。
  从我市实践上看,农旅融合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近年来,我市农村农业旅游产业逐步兴起,农旅融合发展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效益良好、效果明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比如,信宜市钱排镇,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镇旅游业,并以该市每年举办李花节和品果节为契机,以“春赏花、夏品果”作为旅游主题和主线,着重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及文化旅游,有力促进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全镇每年游客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物流等产业的发展,2021年全产业链产值超20亿元,充分展示了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打造“美丽经济”的丰硕成果。而我市重点打造的茂南区“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旅游线路、电白区沉香文化特色小镇休闲游、高州中国荔都果乡体验游精品路线、高州市高凉古郡美丽乡村游精品路线、化州市“化橘红之乡红色之旅”、信宜市锦江画廊寻味之旅等热门乡村旅游线路,吸引了大量当地或市外的游客前来游览,重大节假日期间更是游人如织,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成为我市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打造“美丽经济”的成功样板。
  可以说,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打造“美丽经济”正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我们过去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符合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那么,对我市来说,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在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中打造“美丽经济”呢?
  首先,要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农旅融合发展涉及到农村一二三产业,涉及到规划制定、建设用地、资金投入、环境优化、形象推介等方面,这需要当地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发展规划,推进农旅产业在空间布局、产品开发、业态培育、基础建设、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整体谋划,加快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产业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要注重政策扶持,制定出台加快农旅融合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包括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强化财政资金引导、注重涉农资金整合、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等举措,进而通过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功能价值,鼓励发展农业+、乡村民宿、休闲乐园、生态农庄、文旅康养、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和农旅融合产业集聚区,推动农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转变,力促产业融合、效益放大,推动农旅融合提质升级。
  其次,要打造特色亮点。惟有特色,才更有吸引力,才更具竞争力。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要按照以农造景、以景带旅、以旅兴农、以农促旅的发展理念,立足乡村实际,突出特色,找准定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庄特点,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农旅融合发展方式,避免“千村一面”、同质化。同时,依托我市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和地方名优农产品,突出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挖掘具有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的农特旅游商品,开展民间传统手工艺产品现场制作体验和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用品陈列展示,给人以浓浓的乡愁回味和独特的文化熏陶,从而更好的吸引游客、集聚人气。比如,高州市曹江镇在去年国庆期间,以淮山地“寻宝”、稻田里“摸鱼”,体验农耕文化作为特色,吸引周边地区的众多居民前往与乡村“约会”,其他慕名而来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以上事例告诉我们,走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推动持续发展,更具强大的生命力。
  再次,要加强品牌创建。旅游经济是知名度经济、注意力经济,这一特征决定了旅游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在农旅融合大项目建设中,确立差异化形象定位,塑造较大区域范围内“第一”与“唯一”的特色品牌,重视区域旅游形象策划、产品策划,围绕核心旅游产品,创建区域农村农业旅游品牌。在这方面,浙江省丽水市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丽水市民宿发展创建了统一的“丽水山居”品牌,丽水市旅游农产品创建了“丽水山耕”品牌。“丽水山居”“丽水山耕”大大提高了丽水民宿、丽水农产品的知名度、信任度、放心度,既扩大了销售,还提高了相关产品的附加值。建议更加重视我市农旅产品区域品牌创建策划、运营管理、宣传包装、营销推广等工作,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知名农旅融合的品牌企业、品牌园区、品牌村镇,实现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更好地以品牌效应带动农旅产业发展。
  第四,要着力招商引资。资金匮乏始终是我市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打造“美丽经济”的主要瓶颈。要像抓项目建设那样大抓招商引资,吸引一批有实力的实体企业和工商资本,建设一批标杆性、示范性的农旅融合生态产业园、康养体验园和特色风情小镇(村),并给予财政贴息、税收减免、以奖代补等全方位优惠和支持,着力培植一批规模较大、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形象良好的农旅融合样板点,引领带动全市农旅产业发展。比如,信宜市打造的“锦江画廊”碧道,把握社会资本下乡的发展契机,撬动社会资金,以EPC+O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现代化运营维护管理的一体化服务)推动企业与政府合作,探索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村民参与”的共享互助模式,在全省率先引入市场化经营主体,由专业公司对碧道景区实行品牌包装,承包建设运营维护碧道,实现碧道运营维护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碧道开发建设的新路子,具有非常好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第五,要加大宣传力度。有道是“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树立起“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新理念,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构建宣传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微信、户外广告、宣传手册(专题片)、农事节庆活动等平台,发布并推介我市农业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景点、农特旅游产品(商品)等。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农旅景点、企业与专业旅游公司的合作,善于借助他们在旅游经营上的独特优势,吸纳游客,组织客源,并向他们提供农特产品、特色餐饮和乡村民宿等服务,更好地实现互动互补、共同发展。此外,通过旅博会、农博会、农交会等展会以及“主播”农播”带货方式,对我市乡村旅游线路、景区景点进行重点推介、集中推介,充分利用各种线上线下方式广泛开展宣传营销,不断扩大社会知名度。
  概而言之,农旅融合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田园生态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正日益成为城乡居民回归、观光、体验、康养、度假的时尚生活方式,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当前,对我市各地来说,要紧抓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难得机遇,在农业发展中坚持农旅产业融合化,推动农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转变,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使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打造“美丽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市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