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吉祥(组章)


■黑石
  春联
  春风落笔,浓墨重彩。红色翻卷,推开版图。春光铺开一年的锦绣。
  平安吉祥,站立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春联定下来年的调儿。
  用红色,用喜庆,除旧迎新,一条文化的大河,奔腾不息。
  除夕,准时登场,以红红的笑脸迎接春风,迎接熟悉的乡音,归来。
  春联,站在门口,看主人家新春喜气洋洋,欢天喜地。
  从春天开始守望,庄稼茂盛,仓库殷实;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守护日升月落,守望炊烟袅袅,守候鸡鸣犬吠、书声琅琅。
  春联,按时上岗,为那些因疫情而被隔离的乡愁,为那些护航春天的坚守。
  春联,溢出喜庆,唤来春风扑面。

  鞭炮响了
  除夕的鞭炮响了,是辞旧,也是迎新;是告别,也是迎接。
  与春联、门神、红灯笼一起,赶往新年的门槛,然后,郑重发言,宣告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
  鞭炮发言,用的都是高分贝的嗓音,语不惊人誓不休。它要让老家周围的一切听到,让世界听到,让春天听到。
  在“噼啪”的响亮之中,散发礼花朵朵,为冬的远去送一束潇洒,为春的到来铺一地落红。
  鞭炮响了,响在年关。响声送来一阵阵心花怒放的烟雾,送来一缕缕童年熟悉的味道,那是一段岁月,温馨,祥和,天真。
  父母是最先点亮“噼啪”之声的人,一年,又一年,鞭炮之声,汇聚成欢乐之河,在岁月中流过,成为滋养我们人生的温情。
  鞭炮,童年,年味,父母,缠在一起的记忆,是最纯正的人生滋味,温暖我们一生。

  贴年画
  喜庆,祥和,瑞气,所有的吉祥,在腊月里就往新年的门槛赶。
  年画是吉祥的载体,也是化身。
  童年时,在老家,父亲是众多年画的伯乐,他在腊月里就隆重筹划过年的大事,总要专门抽出时间挑选年画。
  年画,藏着一个个故事,父亲总是娓娓道来:“七仙女下凡”“哪吒闹海”“年年有余”,也讲“林海雪原”“红灯记”……
  一张张年画,成了我童年的启蒙读物,带着神秘的色彩走进我的心灵,打开知识的窗户。
  隆重登场的时刻到来,春联、窗花、年画……把老家装扮出新模样,新年,款款而来。
  年画,守护与映照的年夜饭,香气缭绕,幸福的滋味,屋里屋外飘荡。
  再添一层鞭炮脆响的落红,红,衬托着红,年画,绽放新年光彩。
  春天,在年画的美好中生长,发芽,抽蕊,拔节,青葱铺天盖地。一场美好展现灿烂前程。
  年画,是一种寓意,在父亲心里,是一种图腾,是美好的祈愿,与寄托。
  年画,是我童年一段美好的记忆,是一种难以忘怀的岁月滋味,是伴随一生的温馨,与美好。

  虎年吉祥
  站在村口的老榕树,用叶子作揖,迎回一个个游子。
  无须开口,榕树就可喊出他们的乳名。
  一路行进腊月,已把年歌唱起:廿三,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廿四,写福字;廿五,磨豆腐;廿六,称猪肉;廿七,杀年鸡……一直到除夕。
  春联、窗花、年画,新装喜庆相会;鞭炮、锣鼓,喧天响地。
  红灯笼高挂,红蜡烛点起,心跳一样的灯火,彻夜不眠。
  在外漂泊,绕了弯弯的乡音,在家中神位前,再一次被矫正。
  年猪、年鸡,年年有余(鱼)。美酒飘香汇成欢乐颂。
  年夜饭,吃出欢声笑语,亲情融融。
  压岁钱,点燃童年的欢欣,一个个美梦,赶往新年。
  母亲,揭去腊月最后一张日历,打开新年的大门:迎来春夏秋冬福,纳进东南西北财。
  虎年,春光大好。
  虎年,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