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记忆


■杨旭华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虎年在期盼中来了,但可能是日渐年长的缘故,我总是怀念小时候过年的快乐。
  我小时候的过年,应该是从除夕开始的。那时寒假作业已经做完了,爸爸准许不用放牛了,留它在禾棚里吃干稻草。中午吃完妈妈做的香喷喷的煮汤籺,我们就帮爸爸贴春联了。“举步出门方方利,招财入户路路通”“勤读勇创千秋业,好学鹏飞万里程”,每一副对联,都寄托着爸爸美好的心愿和期盼。贴完春联,就接近傍晚了,晚上可以吃到丰盛的除夕饭。这顿除夕饭可以吃到一年都难吃得上几次的爆炒腩肉、白切鸡、田鸭汤、煎鱼。吃饭之前照例先去请爷爷奶奶(他们和两个小叔一起住)来吃饭。吃过饭,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拿出自己存了一年的几块零用钱去商店买烟花爆竹了。爆竹只买那种小排炮,回到家后一粒一粒地拆下来,然后一粒一粒慢慢地放;至于烟花,一般只能买“火箭”,绝不可以买“地老鼠”的,因为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牛,都有禾棚,那点燃的“地老鼠”上下翻飞,一不小心飞到禾棚上烧着稻草发生火灾那可不得了。晚上放烟花爆竹放到零点,在妈妈的呼唤中赶忙洗头洗澡,换上新衣服,妈妈给我们姐弟一人一个红包,叫我们把它放在枕头下“压岁”。其实整个除夕夜我们都精神抖擞,根本睡不着,因为心里总惦记着第二天拜年领红包。
  一夜无眠,终于盼到大年初一。天还没大亮,我们赶紧洗脸刷牙,姐姐带着哥哥和我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好队先给爸爸妈妈拜年,领红包,然后来到爷爷家,站在他房间的门口,等爷爷奶奶起床。不一会儿,“吱呀”一声,门打开了,爷爷奶奶走出来了,姐姐先开口:“祝爷爷奶奶新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爷爷奶奶新年健康长寿,心想事成……”接着轮到哥哥,最后是我。记得有一次哥哥忘记了贺年词,站在爷爷面前——“祝爷爷奶奶新年快乐,福如东海……福如东海……”张口结舌的,小脸涨得通红。爷爷奶奶笑了,我和姐姐也笑了。爷爷慈祥地对哥哥说:“可以啦,可以啦,记不住就不用说了,来,给——”我们双手接过红包,谢过之后,又去向二叔二婶、七叔七婶、晚叔晚婶他们拜年了。那时的红包虽然不大,都是一角几分的,但是我们都非常满足,非常快乐。
  如今,孩子们过年的节目早已五花八门,燃放的烟花更是品种繁多,给孩子们的红包再也不是一角几分的了,最少都要一张“红牛”了。然而,童年时代过年的热闹气氛,亲人之间的暖暖情意,爷爷奶奶的欢乐笑声……都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