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经历 无上荣光
何炜明
生活在毛泽东时代,人们以能见到毛泽东主席一面为最荣光的事情。
“七·七”事变后,何士德和全国各地爱国青年一样,渴望到延安去,到毛主席身边去学习和工作。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辗转大江南北。1942年冬,鉴于形势变化,新四军领导决定组织一批骨干赴延安学习,何士德名列其中。听到这一消息,身在苏北的他喜出望外。从苏北到延安,路途遥远,一路上还有日寇的封锁线。学员们日宿夜行,常常吃不上饭,有时要从鬼子眼皮底下突破封锁线,装成老百姓躲过鬼子日伪的耳目,险象横生。就这样前后经历10个多月,终于抵达延安。1943年冬,何士德到达延安后,一边在鲁艺充当教员,教授发声法、指挥法,同时,又参加延安整风学习和大生产运动,挖煤纺纱,有时还要深入民间采风,搜集民歌民调,充实写作资料……就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政治理论、思想作风获益不浅。
到了延安,一件又一件令何士德喜出望外的事接踵而来。北京大学《中国名人丛书》编委会编撰的《中国名人谈年青时代丛书》,曾刊登过一篇何士德署名的回忆文章《音乐伴青春》,有这样的记述:
“为了迎接党的七大召开,鲁艺师生正准备排演节目的时候,1945年4月,七大筹备组通知我被当选为‘七大’华中代表团的候补代表。这不仅在华中音乐界中只有我一个代表,在全国音乐界中也是唯一的代表。这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党给我这样的荣誉令我感到光荣,又感到惭愧。”
“在去党校途中之前,我去看了正在延安医院休养的陈毅同志。我们正谈着,毛主席骑着马来看陈毅来了。
“这时,陈毅向毛主席介绍我,这是新四军的音乐家何士德。”
“毛主席听后说,噢,好啊,欢迎,欢迎!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一双厚实有力的大手掌,把我这双小手全包住了。我全身溶进了一股暖流。我虽开会见过毛主席,可面对面这还是第一次。毛主席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又问话,又握手,令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连声说毛主席你好,毛主席你好,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在枣园大礼堂,隆重举行的‘七大’开幕式,宣布唱《国际歌》之前,坐在主席台上的陈毅说,我们这里有一位新四军的代表音乐家何士德,建议他来指挥。毛主席马上招手说好啊,何士德同志请上台来指挥唱《国际歌》。于是我通过手臂,深情地、细致地指挥着来自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干部和党的优秀儿女——七大代表,共同唱出了争取抗日战争胜利,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心声。闭幕式也是由我指挥代表唱《国际歌》的。”
“这次神圣的指挥,是我一生无数次指挥中,最难忘记的一次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