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互动共育孩子成长


  

宋秀波(市区)
  我们在朋友圈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圈文:一开学就有“神兽归笼”,一放假就有“神兽出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就有很多种神兽,如麒麟、凤凰等,无论哪种神兽,都有难以控制的特点。用出笼、归笼的神兽来形容我们的孩子,再附之以擦着眼泪的苦笑表情,足见家长们对孩子的“无能为力”和对学校的“百般依赖”。
  实际上,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学堂。教育,不只是老师的任务,家长有义务,社会有责任。
  笔者小孩子在读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有一项常规性活动叫“家园共育”经验交流会,每一期经验分享我都会去聆听并参与探讨。后来孩子上了小学,学校也十分重视家校互动:班级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用以与班主任共同协商班级管理事宜,老师对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辅导,家长与老师互相充电,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们的孩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教育是最基础、最持久、对个人影响最大的教育,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主体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形成家校合作育才共同体的格局呢?
  互相信任。家长要相信老师的师德与才能,老师要相信家长的信赖与真诚,互相信任才能给孩子的受教与成长营造和谐而良好的氛围。而且,不仅要老师勤家访,还可以设立“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真切感受学校给予孩子们的教育。总体目的就是要让老师和家长消除隔阂,走向配合。
  明确身份。有时候我们会听见有家长说某某某老师不会教,哪个班的老师最好等言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处事,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明白,尽管学校在授业解惑方面占主导作用,但在传道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面对听话的孩子,还是调皮的孩子,又或者是成绩好的成绩差的同学,在培育孩子这一项大工程上,家庭和学校双方都有责任,家长和老师都应明确身份,进而明确责任,为孩子的成长成才共同努力。
  创新沟通。当前,老师与家长沟通不畅的新闻常见不鲜,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的家长随处可见,家校矛盾也时有发生,造成这些现象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家校沟通不顺畅,家校教育理念不一致,这就需要完善联系机制、创新沟通方法,建立更多更广的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交流平台,增加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提升两者对孩子的共同了解,形成教育共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
  培育家长。这一点是我们常常容易忽视的。相对来说,学校有优势教育资源,可以开设专家讲座,激发家长参与教育孩子过程的热情,教授家长解决孩子成长过程教育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评选“最美家长”,通过开展优秀家长评选活动让平时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关注家校共育的家长更有仪式感和获得感,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孩子就是一粒种子,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大教育观,突破完全交由学校教育的传统思维,建立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的互动式教育机制,家校互动开出繁花,协同共育才能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