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老来学“懒”
■郭华悦
人到了晚年,处世为人还一味勤,不见得是好事。
与人处,得小懒。老人对儿孙管头管脚,大到原则问题,小至鸡毛蒜皮,样样都想插一手。这样的相处模式,除了惹人厌,再难有其他结果。容他人藏点隐私,给彼此留点空间,这样的小懒,比起所谓的无微不至,更令人欣赏。
与人言,也得小懒。人到了晚年,与儿孙们说话交谈时,也得注意方式。话不能太满,意犹未尽之处,于人于己都是余地。留有这样的余地,才有挽回之地。留一线,好相见,这样的留,自然是小懒。
言语中的小懒,还在于倾听。很多老人与儿孙有隔阂,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便在于只说而不听。话不说满,这满是话意,也是话频。一味照着自己的频率来说,不顾对方的感受,也不理会对方的想法。这种单方面的所谓沟通,比起无言的尴尬,更令人心生厌恶。说话不能太满,也不能太勤,时时带着点小懒,关注对方的心思,给对方表达的机会,这才是两相宜的沟通方式。
平日里,也得带点小懒。勤勤碌碌,俗务缠身,这是很多人的常态。但再忙,总得有那么一些时光,自己静静一个人,一本书,一盏茶,静享闲暇之乐。紧绷与小懒,劳与逸,两相结合,人生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人生的小懒,不同于彻底躺平的大懒,也不是任由本性的放纵。一路奔跑之余,总得留有那么一点时光,来一点放任自己的小懒。这样的小懒,如春日的阳光,又好似秋日的微风,不多不少,却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