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腊八粥”
■魏益君
我喜欢腊八节,这个节气不仅仅是因为有了年的味道,透着喜庆,更主要的是它浓缩着暖暖的母爱与亲情。
小时候的记忆里,腊八是一定要喝粥的。腊八头天,母亲就开始备料,将平常积攒的“五谷”精挑细选,就为做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
那时贫穷,谁家也没有过多的备料。母亲是个最为讲究的人,为熬出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她每年都会用自己的备料与左邻右舍兑换。
“腊八腊八,冻掉下巴”,到了腊八,冬天真正的寒冷就来了。那几天里,母亲每天都在忙着给我们做过冬的棉布鞋。
腊八这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小孩子还沉浸在梦里,母亲就在灶间忙活了。朦胧中,“呱嗒、呱嗒”拉风箱的声音就有节奏地传来,跟着芳飘四溢的粥香便弥漫了整个小院。粥熬好了,母亲就在厨屋里大声喊:“起床喝粥喽!”
听到母亲的喊声,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就一骨碌爬起来,小燕子般围坐在桌前。母亲将香喷喷的腊八粥端上桌,十几种配料做成的粥,颜色鲜美,香气馥郁。早已按耐不住的我们就迫不及待端起粥,吸溜着嘴喝着。母亲总是在一旁关切地说:“慢点喝,慢点喝,小心烫着!”
喝完粥,母亲拿出她连夜赶做的芦絮棉鞋,每人一双发给我们。我们穿上,走几步,又软又暖,大小合脚。尽管鞋面布料的颜色不一样,但在那贫穷的年代,能穿上一双越冬棉鞋,已然开心无比了。
这时,有小伙伴们来串门,母亲就热情地盛上一碗粥,递给人家。我们跑出去玩了,母亲将那锅粥就一直用文火温着,来家里串门的邻居和小伙伴们,谁来都能喝上一碗,喝过了就夸母亲熬的粥好喝。
后来,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到了腊八,母亲不再为熬粥缺少配料而发愁了。
腊八,一个隆冬里的寒冷节气,尽管天寒地冻,却暖意无限,叫人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