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无偿献血之路


■梁郁强
  从2009年10月份第一次参加由茂名市中心血站组织的无偿献血算起,迄今为止,我在无偿献血爱心路上行走已接近13载。我也由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变成了如今的中年大叔,岁月沧桑了容颜,唯一不变的是我对无偿献血的执着。
  作为一名“资深”的无偿献血者,我当然懂得血液对于急需输血伤患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那是他们可以活下去的保障啊。所以每当有市中心血站的采血车来到校园,又或者是我经过献血屋的时候,只要在献血间隔期届满和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我都会非常乐意去进行无偿献血。我知道,我的每一次付出,或许都能够成功地帮助到某一个有需要的人。我喜欢“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种感觉。
  家人曾经对我热衷于献血感到不解,他们经常说:“你工作这么辛苦,压力那么大,还不时去献血,身体吃得消吗?”每次我都安慰他们:“血液只占体重的7%~8%,而且每次只献200~300毫升,起对身体是没有影响的。相反,献血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呢。对自身好,对有需要帮助的人也好,条件允许,我为什么不去献呢?”我也经常给他们看那条多年来我一直保留着的的感谢信息:您所献的血液已被医院用于挽救伤员,一滴血的注入,一颗心的奉献,感谢有您。每次献完血回来,他们看到我一切照常,也就不多说什么了。或许,他们也觉得我干的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在无偿献血这件事上对学生也是一种爱心教育。每次献血车来到校园,我都会刻意地对正在排队的学生说:“可以让我先来吗?我还要赶回去上课呢!”在学生齐刷刷的目光中,我登上采血车,坐在第一个位置,挽起衣袖,让工作人员采血。学生看到我气定神闲的样子,紧张的情绪慢慢地平息下来。很多学生纷纷为我竖起了大拇指。在采血车上,我也不失时机地和他们聊聊学习,谈谈理想,说说关于无偿献血的好处和意义。这一刻我觉得,我与学生间的隔膜没有了,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一名光荣的无偿献血者!言传身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这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吧。这么多年以来,我坚信我自己的行为也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因为在朋友圈,我经常看到他们晒出献血证。
  人到中年,压力山大,休息不正常,饮食不规律,运动不足够。我们似乎对这一切都习以为常,但身体却会抗议,而其中最明显的当数血液了。2018年年末,市中心血站来到校园里采血,我拖着疲累的身躯去参加了献血,几天后,我收到了一条来自血站的信息,说我献的血液检验不合格,谷丙转氨酶偏高,不符合国家血液质量标准,不能够供给伤患者使用。随后,工作人员也电话联系了我,她详细告知我关于血液的检验结果,并针对我存在的问题给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按时休息,多运动,饮食要清淡。我深刻反思了自己那段时间的生活,确实非常不规律,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岂不是以后献的血都不及格吗?这可不行,这明显是和我献血的初心相违背的。我暗下决心努力去改变。我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去改变作息时间与饮食。在下一次献血的时候,我的血液终于通过了检测,收到信息的那一刻,我真的非常激动。
  这些年,通过无偿献血,我变得更有爱心,更有担当,也更有存在感,对于人生和社会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能够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去为社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觉得非常光荣!每次无偿献血完毕,我都会小心翼翼地收藏好献血证。上面的每一次记录都是我爱心付出的见证。每当翻看它们,我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当时自己献血时的情景。有时候望着火红的献血证,我在想,如果爱心有颜色,它一定是血红色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