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茂名新闻

环浮山岭产业带以生态打底产业着色

奋力打造“两山”转化的“绿美生态走廊”

风光秀美的浮山岭。

扫一扫看视频

在粤西茂名的群山之间,一条串联生态屏障、千年荔韵与现代产业的绿色走廊正破茧成蝶。今年以来,茂名市委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精心谋划建设横跨两区一市八镇(羊角—山阁—根子—泗水—分界—霞洞—林头—黄岭)的环浮山岭产业带。

这条全长26.5公里的发展轴线,如同一条翡翠项链,将浮山岭“城市绿肺”与周边乡镇的特色资源串联,既守护着茂名的生态根基,又编织着乡村振兴的金色脉络,成为茂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样本。

坚持生态保护,筑牢绿色发展之基

浮山岭宛如一颗镶嵌在粤西大地的绿宝石,主峰常年云雾缭绕,似轻纱般笼罩着山峦,朦胧中透着神秘。这里森林覆盖率超55%,植被繁茂,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天然的“森林氧吧”。周边分布着根子贡园等古荔园,园内千年古荔树虬枝苍劲,树冠如伞,它们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茂名“滨海绿城”战略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茂名市以“守护绿肺”为基、以“环山产业带”为轴,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的新路径。科学规划与精细管理并重。茂名市通过成立“浮山岭生态旅游开发试验区”,将周边5镇纳入统一规划,明确“城市之肺”“生态旅游胜地”等发展定位。既划定生态红线,守护其核心生态功能,给这片生态区域戴上“护身符”,又推动绿道、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让生态资源得以更好地利用与展示。

在这样的科学理念指引下,一个个生态蝶变的故事在悄然上演。昔日,浮山岭脚下的黄岭镇南清村依靠采石烧灰为生,虽然一度繁荣,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如今,通过植树造林、边坡修复,南清村将废弃矿坑改造成了碧波荡漾的天鹅湖,将曾经的“生态伤疤”变成了如今的“山水画卷”,完美展现一场绿色的逆袭。与此同时,高州市通过“绿美一张图”统筹绿化目标,组织开展“一年七个植树日”“有喜事来种树”“绿美庭院”建设等活动,实现“环浮山岭产业带”高州片区2024年植树超2.5万棵;电白区霞洞镇将碎片化土地转化为“口袋公园”,既提升了生态功能,又为市民提供了休闲空间。这种“保护中开发、开发中增值”的模式,为环浮山岭产业带奠定了可持续的生态基础。

农文旅深度融合,拓展“绿肺”经济价值

浮山岭,这座面积达24平方公里的“城市绿肺”,不仅是茂名市生态屏障的核心,更是现代农业转型与绿色经济崛起的关键载体。以生态为纽带、以产业为驱动的发展模式,让浮山岭的“绿”真正转化为百姓口袋里的“金”。

浮山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给当地发展康养产业提供了无限可能。南清村依托浮山岭的独特地缘优势,以“云上南清”诗意品牌为定位,将山间溪流、瀑布、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整合,打造“山水画卷”般的生态景观带。游客可沿新修的登山步道深入山林,感受“云烟升腾、绿树环绕”的天然氧吧,或于村中“柿柿如苑”院落品尝凉粉草、山水豆腐花等特色美食,体验“慢生活”的乡村魅力。同时,还推出了“民宿+森林康养”“民宿+研学”等主题产品,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体验。

在浮山岭蜿蜒山道的半山腰处,浮山驿站以网红打卡点的姿态吸引着八方游客,不远处蓬勃发展的民宿产业更令人瞩目。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细致入微的优质服务,这片民宿群早已成为游客心中的“香饽饽”,每逢周末及节假日便一房难求。“现在都得提前订房,稍微迟点都被订光了。”经营着“荔语山居”民宿的何老板笑着说,眼里满是欣喜,“当初看准浮山岭的生态资源,把自家老宅改造成民宿,没想到生意这么火爆。”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住宿需求,多家民宿正快马加鞭推进扩建工程。如今,越来越多渴望逃离都市喧嚣的游客选择奔赴浮山岭,民宿群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卸下疲惫、重拾内心宁静的绝佳场所,还推动着浮山岭民宿产业向着更高质量、更具特色的方向稳步前行。

浮山岭山麓之下,得天独厚的沃土滋养着一方特色农业。荔枝在枝头攒聚笑颜,龙眼于密叶间酝酿甘甜,番薯在土层深处沉淀醇香。它们扎根大地,蓬勃生长,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果”。高州荔枝种植历史超两千年,种植面积达59.14万亩,桂味、白糖罂、妃子笑、糯米糍等30多个品种争奇斗艳。当地还借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衍生出了荔枝酒、荔枝醋、荔枝果汁、荔枝酥等丰富多样的产品,去年荔枝产值达24.57亿元。高州龙眼同样实力强劲,种植面积33.04万亩,年产量22.73万吨,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之首,全产业链产值估近80亿元。分界镇作为“中国桂圆加工第一镇”,拥有800多户桂圆加工专业户,全镇桂圆加工产业带动2万多人就业,年交易量达10万吨,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电白霞洞镇,番薯种植历史悠久,现有本地番薯种植面积约5013亩,年产量9646吨,种植品种包括玛莎莉、蜜薯、丝滑、小香蜜、冰淇淋等。通过成立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霞洞镇实现了番薯产业的规模化种植和专业化管理,共同绘就浮山岭产业带特色农业的繁荣图景。

柏桥服务区作为广东省首个“交农文旅商”融合的高速服务区,串联起了浮山岭周边特色产业与文旅资源,是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踏入服务区内的高凉食府,簸箕炊、化州牛杂、根子捞粉等茂名特色小吃摆满橱窗,荔枝冰淇淋、荔枝味气泡软饮等20多款创意产品深受游客欢迎。自5月20日开业以来,柏桥服务区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开放式特点,与周边荔博园等热门景点紧密联动,以根子贡园为中心,北可至泗水镇滩底贡园,南至荔乡广场、老张家民宿,西至分界镇南山公园、杏花村;东至浮山冼太庙、浮山风景区,开通首月吸引了超27万车次、超143万人次前来参观、旅游,串联起区域资源互通、文化展示交流、多元消费场景的“金纽带”。

据悉,茂名市正规划建设环浮山岭生态绿道项目。该绿道将串联围绕浮山岭的根子镇、霞洞镇、黄岭镇三大乡镇,线路全长43公里,沿途将依托浮山岭自然生态资源与乡村人文景观,打造集生态休闲、康体运动、文旅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绿道系统。项目建成后,拟定期举办马拉松、徒步等体育赛事,以体育赛事为引擎激活区域文旅经济,同步带动运动装备、餐饮住宿、乡村旅游等体育产业链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价值转化,打造“体育+”的区域发展新范式。

深挖文化内涵,厚植发展底蕴

浮山岭,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美丽自然风光,还蕴藏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这座雄伟的山峰,如同一位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历史守护者,向世人诉说着无数动人的故事。

在浮山岭云雾缭绕的山腰处,红墙青瓦的冼太庙便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中若隐若现。这座承载着千年巾帼传奇的庙宇,飞檐斗拱间镌刻着对冼太夫人“唯用一好心”精神的永恒敬仰。庙门侧边,百年古榕如撑开的翡翠巨伞,虬结的枝干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许愿带,红绸在山风中轻轻摇曳。冼太夫人的爱国精神与济世情怀,在这片浸润着荔枝果香的土地上代代传承。浮山岭景区内,潘仙故里、浮山仙泉、冼庙灵光、双龙戏珠等景点各具特色,共同构建了一幅充满传奇色彩的美丽画卷。据悉,我市将系统挖掘潘茂名文化、冯冼文化、南药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根脉,展示当地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民俗风情,为产业带发展注入文化灵魂。

另一边,浮山岭的荔枝文化同样璀璨夺目,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浪漫色彩。千年之前,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千古名句,让茂名荔枝随着古驿道的马蹄声蜚声长安。如今,浮山岭下万亩荔林依旧葱郁,根子镇贡园内,树龄超500年的“荔枝古树群”见证着岁月流转,粗糙的树皮上仿佛刻满了关于丰收的古老密码。截至2024年底,茂名全市登记在册的古荔枝树有4311株。为加强古树保护管理工作,茂名出台了《茂名古荔枝树保护条例》,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部针对古荔枝树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值得一提的是,高州通过打造国家4A级景区大唐荔乡文化旅游区,串联起柏桥服务区、中国荔枝产业大会永久会址、中国荔枝博览馆、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古贡园、百荔园、红荔阁等景点,推动“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产业链条的深化与延伸,每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同时,举办荔枝文化节、赏花叹蜜等各类活动,创新推出“贵妃同款荔枝”“春日贵妃荔枝蜜”等文创产品,让古老的荔枝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古荔园的虬枝拂过千年光阴,天鹅湖的碧波倒映着生态蝶变,冼太庙的铜铃摇响文化传承,民宿群的灯火温暖着城市归人。环浮山岭产业带正以“生态为基、产业为翼、文化为魂”的发展逻辑,在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中,构建起“绿美走廊+经济强带”的双轮驱动模式。未来,这座镶嵌在粤西大地的“城市绿肺”,将以更丰盈的姿态,成为生态优先的城区后花园、“两山”转化的示范标杆,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永驻,让金山银山的活力长流。


文/图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车永强 陈莹莹 岑稳

编辑:李仁娟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