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3月22日,国务院批准茂名建市(省辖市),由此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市政建设高潮。
六十年代初的“五层大楼”。 照片由张凌云提供
张凌云
195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十周年的大喜日子即将到来,在首都北京,人们鼓足干劲,用社会主义劳动成果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其标志就是以“人民大会堂”为首的诸如“革命历史博物馆”“人民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王府井百货大楼”等“十大建筑”。与此同时,在祖国南海之滨的一片荒原上,一座新兴的石油城正在拔地而起。同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茂名建市(省辖市),由此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市政建设高潮。这场由广东建筑设计院设计、建工部第四工程局施工、结合苏联建设理念的建筑大会战,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一座功能齐全、现代化城市的雏形,其中“五层大楼”、百货大楼、邮电大楼、银行大楼、四局一公司办公楼等“十大建筑”,已成了茂名早期建设的标志建筑,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五层大楼”,建筑模式在同期茂名建筑中广泛引用
站在永久桥上向西北方眺望,那里昂然屹立一座已63年的非常大气和堂皇的大楼,老茂名都叫它“五层大楼”。该楼1959年建成后,是第四工程局和四局三公司机关的办公大楼,中部和东部为四局办公,西部为三公司办公。1963年底,四局离开茂名,该大楼成为茂名市委市政府的办公大楼,直到80年代中期。该楼后面还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设施,如礼堂、饭堂、浴室、服务社、宿舍等,其中一栋“黄楼”为三公司领导居所,一栋“白楼”为三公司中层领导居所。楼房第五层大厅高耸于中部之顶。像一个人头上之冠,厅内400平方米可用于开会和举办舞会之用。这种建筑模式,在同期和后来的茂名建筑中广泛引用。
“十字路口”,四周矗立着四幢孤形大楼
在当年的城市建设中,有一个非常标准的十字路口。它处在由南向北的红旗大道和由西向东的工业大道(今油城三路)的交汇处,即市中心点。在其四周,矗立着四幢孤形大楼,即百货大楼、邮电大楼、银行大楼、四局一公司办公楼。百货大楼,楼高四层,一至三层为商店,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成为当时粤西地区最大的综合商店。
1960年春节前夕,百货大楼开业了,尤其是一楼糖烟酒柜台前更是人头攒动。父亲领着我也在闲逛,遇到了一位中年伯伯叫住了他,寒暄了几句后,伯伯领着我父亲到了柜台前,和售货员说了几句话后,只见售货员从柜下拿出一瓶“泸州特曲”,说要“三块八”,递给了父亲。父亲是好酒之人,一瓶酒“三块八”对于当时的确是有点贵,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却让他度过了一个幸福愉快的春节。事后,我问父亲那位伯伯是什么人?父亲告诉我那是茂名的一位市领导。
在百货大楼的北面,则是邮电大楼,这也是个热闹去处,人们进进出出,寄信、寄取包裹、打长途电话、发电报都在这里一楼大厅。在中心点的西北面,则是茂名市人民银行大楼,当时也只有这一家银行,多是公家业务在此办理。首任行长赵崇海、继任行长段仁都是山西籍,正应了那句“山西人会理财”的老话。在中心点的西南面,则是四局一公司的办公大楼。一公司于1953年组建于上海曹杨村,“一五”计划时调西安参加西北工程建设,1958年又从西安调来茂名参加油城会战,职工12800人,擅长土建,茂名早期的厂房民房道路基建大部分是他们建设的。如果说现在的茂名市已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骨干城市之一,那么当初来到这里建设城市的人,便是这座城市的第一批主人。
“五大建筑”,凝结茂名早期建设者的智慧
市一中教学大楼。随着油城的开发建设,大批的家属和孩子陆续到了茂名,其中有不少该读高中的大孩子。于是,市里于1959年在四局和油公司的支持下,组建了有初中、高中的全日制中学,并于当年9月初正式开学。教学大楼虽只有四层,但它高大宏伟,教室宽敞,成为市区当时唯一的“高等学府”。
新华书店大楼。当时为满足职工和市民的文化需求,市里和四局三公司共建了这座综合大楼。一楼大厅成了书店,二至四楼则成为三公司技术人员和基层领导的居所。书店的开业和成立,成就了不少当时像我们这个年纪的孩子和学生的读书梦。
四局招待所(又名市委招待所或“一所”)。随着茂名的建设开发,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国外的专家,参与了油城早期勘探、设计、指导和建设,在他们出差或短期工作期间,必须要有一个高质量的下榻之所,于是,就有了这座招待所诞生。该所主楼四层,整个建筑群体现了苏联的建设理念,在主楼前后均有花园,前园还有戏水喷池,所餐厅东面并建了一座荔枝园,环境堪属一流。
茂名饭店。城市的建设发展,人口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就会有人们的流动交往,探亲访友,这就要有一个安全舒适经济的住所,于是才有了完全商业化的茂名饭店。饭店楼高五层,由四局一公司四工区建设。说出来你都不信,在那个“大跃进”时代,工人们只用了25天就完成了这座大楼主体建筑。建好后,除一楼用作餐厅、理发店、照像馆、早餐等设施外,二至四楼均为旅业用场。它的五楼则作为茂名市人民有线广播电台的场所,首任台长则是曾担任过广东省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的潘祖岳。通过他们的传播,让千家万户通过自己家门口的“木匣子”,收听到国家大事和油城建设的各种讯息。该饭店文革时一度改名为“工农兵旅店”,1983年改为现名“茂名大酒家”。
茂名影剧院。从茂名饭店一路南走,不出500米,就到了六七十年代赫赫有名的文化娱乐场所——红旗影剧院。关于红旗影剧院,去年我发文《红旗飘飘》曾作了详细的介绍,它就是由第四工程局为满足职工业余时间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和需求,由露天电影场、红旗俱乐部、红旗电影院到红旗影剧院的一个演变过程。这是一个标准的影剧院,有座位1000多,分前中后座,并在后厢两边设“楼座”(高几个台阶)。可开展放电影、演戏、表演节目、开大会等公众大型活动,舞台前还有一个地下大型乐池,成为了当时茂名市区夜晚最热闹、最惬意的去处。
一位哲人说过:“旧屋最能体现人性的光芒,它是活的历史,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这句话用在这里再贴切不过了。每当人们倘佯在红旗大道和油城三路上,望着两边茂名早期建设者给我们留下的宏伟建筑,不禁从心里对那些建设者表示深深地敬意,并通过旧建筑对那个时代产生一种缅怀和感激之情。如今,拓荒的人早已离去了,而为了这座从荒原崛起的城市,为了祖国的石油梦,人们付出了所能付出的一切。无论是苦是甜,“三万七”不会忘记,“六百户”不会忘记,“十大建筑”不会忘记,茂名市人民更不会忘记!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张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