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宜市平塘镇马安村,198栋农房采用传统木竹元素改造,与3万亩竹海相映成趣,绘就一幅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画卷。丘立贺摄
本报讯 自全省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我市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巧做“加减法”,创新构建农房风貌提升“茂名模式”,不仅让乡村“面子”更靓,更让“里子”更实,走出了一条从“美丽风貌”向“美丽经济”转化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截至目前,全市“美丽宜居村”达标率已近八成,累计完成16万余栋农房风貌提升,占存量农房60%以上。
做“减法”:成本效率双提升
面对量大面广的农房改造任务,“由谁改造、成本多高、效果如何”是普遍难题。我市充分发挥“建筑之乡”的产业与工匠优势,给出了独具特色的解决方案——推行“三个统一、四道工序”模式。“三个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标准、统一验收。通过国有建筑企业统筹,规模化采购设备和材料,成本降低约42%;由强村公司组织本地工匠按图施工,将单栋农房施工时间从12天缩短至5天,效率提升50%以上;最后由镇街、农户等联合验收,确保质量与风貌双达标。“四道工序”则是指“清洗墙面—刷抗裂砂浆—喷真石(乳胶)漆—喷罩面漆”的标准化流程,在严控成本的同时保证了外立面的美观与耐久性。这套组合拳,使农房风貌提升的总体成本从每平方米130-170元大幅降至50-80元,降幅超50%,让惠民工程真正做到了“花小钱、办大事”。
做“加法”:规划管控管长远
在改造存量农房的同时,我市更着力管住“增量”,创新实施农房建设管理“二十四字”方针,即“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带图审批+材料管控、现场办公+工匠管理”。通过编制标准图集、实行“带图审批”,确保新建农房自带“岭南风貌”基因;通过加强施工过程监管和工匠管理,从根本上遏制了农房风貌“边改边增”的乱象,实现了农房风貌的长期稳定与协调。
促“转化”:“美丽风貌”变“美丽经济”
我市充分认识到农房风貌提升要“花钱”,也能“生钱”,美丽风貌就是发展动能,蕴含经济价值,以农房风貌提升为抓手,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民宿经济、庭院经济等新业态,以美丽经济留住年轻人,留住乡村未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实现“美一处风貌、兴一片产业、聚一方人气、促一地发展”。我市正积极推动农房风貌提升的成果向发展动能转化,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在信宜市平塘镇马安村,198栋农房采用传统木竹元素改造,与3万亩竹海相映成趣,绘就一幅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画卷。在高州市泗水镇滩底村,150多栋老屋借荔博园建设契机“换新装”,成为热门的微短剧取景地,带动近百人“家门口”就业,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近万元。此外,全市已有1.9万多栋农房安装屋顶光伏,累计装机22.5万千瓦,将绿色收益持续反哺乡村建设。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发展美”,我市以农房风貌提升为“小切口”,做足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文章”,正朝着“美一处风貌、兴一片产业、聚一方人气、促一地发展”的目标稳步迈进。(茂健)
编辑:李仁娟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