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奠基动工仪式奠基动工仪式。。

捐资奖教助学捐资奖教助学。。

百翼锂电池基地项目投产仪式百翼锂电池基地项目投产仪式。。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创业初创期很多人怕亏,但我做生意的逻辑恰恰相反——我首先是‘喜欢’亏本的,吃亏是福,亏了才会更熟悉一个行业,亏了才更加会细分产品、细分市场,精益求精。”初见麦华明,这位90后新生代企业家,中达科研(广东)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与广东一路领先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便抛出他独特的商业哲学。
在他看来,有舍才有得,敢于承担损失,有责任担当,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换来更大的机会。这份超越常人的格局,支撑着这位从广东电白农村走出的年轻人,在波澜壮阔的新能源浪潮中一路成长为行业弄潮儿。
如今,他已构建起横跨国内外的商业版图,旗下“中达科研”和“一路领先”深耕储能技术与电池循环利用,打造从电芯回收、梯次利用到储能产品制造的全链闭环,从退役、报废车辆拆解,电池梯次利用,到储能及动力产品制造,覆盖家庭储能、工业储能、多类型车辆、机器人、无人机、船舶等,远销国际,“一路领先”还积极布局风光储一体化等大型新能源项目,参与投资建设分布式风电、光伏及共享储能电站,助力区域能源转型。
一、从乡土走出的﹃电池小哥﹄
麦华明的创业故事,带着浓厚的粤西乡土色彩与草根气息。他出生于电白区岭门镇一个叫“麦屋山”的绿美小村庄,村里大部分人都在珠三角做新能源、做电池。他顺势而入,从最基础的“卖电池”开始。2007年,不到20岁的麦华明带着一万多元本金来到广州南方大厦、南太电子城等,从同乡的档口进货手机电池,再辗转于电脑城、手机店进行销售。他敢闯敢拼,销售能力突出,很快积累了一笔财富,不到两年就在广州、深圳扩展业务、开设工厂,开启工贸一体模式。
当身边很多人还停留在买卖手机电池等消费类电池领域时,他敏锐地捕捉到行业的变迁,转向技术门槛更高、客户黏性更强的工业电池领域,以“技术为王,研发为主,创新为本”,为工业设备提供动力或备用电力。
2011年左右,有了一定资本的他果断转型,从小动力、小储能电池,逐步拓展到为各类大型系统提供解决方案,构建起新能源商业领域创新走在前列的新机遇、新模式。
他坦言,自己很早就预见了新能源技术的巨大潜力和市场需求。“我来自农村普通家庭,但很早就意识到资源并非取之不尽。那时我常想,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价值。”后来在市场实践中,他亲眼见证了传统能源模式的局限,也看到了新能源技术带来的变革可能。这种“让资源更高效、更循环”的想法,与新能源“可持续、可再生”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在一位前辈的鼓励和支持下,更有伯乐的相助与扶持下,他决心将新能源作为事业方向。“这不是简单的生意,而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更是一份对未来有意义的事业。”这份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与对社会价值的追求,驱使他持续在储能领域不断深耕、探索创新。
二、梯次利用构筑技术护城河
麦华明从不讳言早期的技术短板,这恰恰成了他努力向前的动力。2019年,当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在国内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时,专注于储能设备开发、中小型锂电池回收业务的“中达科研”,敏锐捕捉到梯次利用、再生利用及“以旧换新”模式下,循环新经济的巨大市场潜力,便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储备与人才储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动力电池“退役潮”到来。这些电池即使走向退役,仍存在很多循环利用的可能性。为应对这一挑战,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业应运而生。梯次利用通过拆解、检测、分容、配组等工序,将退役电池重组应用于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既能缓解资源瓶颈,又助力“双碳”目标。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可再生能源与梯次利用再新材是必然趋势。”麦华明表示,“即便当时产业尚未成熟,但这完全契合‘循环经济’与‘碳中和’方向,是真正的风口。”他坦言,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他们选择了相信趋势、坚持投入。那是一次对信念与韧性的双重考验,而开放的心态,则驱动他们不断学习未知,补齐短板。当时最大的压力源于外界对技术成熟度与商业模式的质疑,“但我们坚持用技术和案例说话,一步步赢得了市场信任。”
梯次利用技术中,检测和电池组的设计技术是关键环节。行业常规配组仅参考电压、内阻、容量,难以保证电芯一致性。麦华明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坚。“在最艰难的阶段,团队连续几个月没有突破,大家都身心俱疲。支撑我们的是对行业责任的认同,我们不只是在做企业,更是在推动一个产业的进步。”最终团队凭着10多年积累,成功研发出以充放电曲线为基准的配组机制,有效提升了电池组一致性,更是进一步推动了行业标准优化。
尽管面临数据量大、检测难度高的挑战,企业仍每年固定将40%利润投入研发,持续优化技术。“因为我坚信,没有技术护城河,就没有可持续的未来。这笔钱不是‘开支’,而是对未来竞争力的投资。”
在业务拓展初期,还遭遇各地环评标准不一、资金短缺等现实阻碍,但麦华明从没想过放弃。他们通过建立合规体系、引入战略投资、风投资本、与地方政府共建试点等方式,一步步化解了困局。
每当遇到挫折,他都会提醒自己:创业,首先是一场心态的修炼。当学会将压力视为乐趣,便已悄然迈出带领企业突围的关键一步。创业之路,艰难困苦是常态。在倍感疲惫时,他甚至想起革命前辈的坚毅、执着。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这两句话,激励他一次次突破困局,也成为企业持续做大、做强、做扎实的精神动力。
因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有突出表现,“中达科研”麦华明在2023年12月的广东省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获得了2023年度“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先进个人称号。
三、从本土标杆到全球布局
随着新能源业务深入,麦华明的“全链条梦想”愈发清晰,他通过业务拆分培育多家关联企业,推动产业化落地、打通上下游,构建协同企业集群,形成“电池回收—材料再生—储能系统与动力产品应用”的完整资源循环利用闭环,并延伸至海外输出,以闭环循环实现资源永续,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
为落地梦想,他整合资源,拆分重组旗下数十家公司业务与管理模块,以深圳、东莞为“中达科研”“一路领先”母公司总部;完善国内外市场与制造基地布局,搭建庞大产业链;还规划打造零碳“城市矿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探索新能源资源循环新路径。他还有远见卓识,提前规划公司上市路径,明确“推动公司满足IPO条件、实现资本化发展”的长远目标。
他说,“从电池回收到材料再生,从储能系统到海外输出,我们希望通过闭环循环,真正实现资源永续。这不仅关乎商业,更关乎我们对创造社会价值的承诺。”
即便已搭建起完整产业链框架,他仍保持清醒:“我们只是搭起了完整架子,从不算‘成功’。创业路上需永不止步地学习创新,每个核心板块都要继续拓新、拓深、拓强。”
在地理版图上,从广东起步,“中达科研”和“一路领先”已在国内多地布局多个工业园区制造基地,并成功将业务拓展至尼日利亚、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并针对不同地区需求,推动地域化创新。例如在尼日利亚、印尼,团队开发了户储能家庭储能系统及离网工商业储能,新型储能光储充一体机,及动力电池、两轮车、三轮车、四轮车,帮助偏远家庭用上稳定电力,精准解决用户潜在需求,而不是简单产品复制。
当自主研发的电池系统首次出口海外时,麦华明感慨万千:“那一刻真切感受到,我们的技术能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化。新能源驱动世界,科技创新才能一路领先,绿色引领方能探索零碳未来。”他深知,电动化新时代是“新动能”,需以创新实现“新突破”,为社会创造价值,让绿色能源服务人类,打造零碳化、电动化、智能化运输生态,让社会更绿色高效,家园更生机盎然。“从填补国内空白到成功出海,多年的坚守与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四、持续加码家乡投资
将梦想蓝图绘回家乡电白,是麦华明深思熟虑后的战略抉择。“在家乡投资建设新项目,是希望能为家乡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这让我感受到梦想实现的完整循环。”
从珠三角地区回归茂名,他有三个坚定理由:一是源于乡土情怀,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二是想反哺家乡,回馈家乡,助力发展;三是坚信茂名电白具有独特发展前景空间。“我不是在赌,不是盲目乐观,我是在判断趋势。”他分析,电白靠近港口,货物出海到东南亚时效和成本优势明显,且珠三角产业外溢需要新落脚点,粤西尤其是茂名,凭借其区位和港口条件,将成为重要承接带。他着眼未来十年爆发潜力,提前布局抢占先机。
2024年6月,麦华明拉开了回茂名投资的序幕,与乡贤陈勤文共同签约投资建设百翼新能源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落地电白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从签约到2025年1月正式投产仅用时6个月,成为“电白速度”的典型案例。项目年产8400万只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无人机、机器人、手机内置电3C消费类产品等领域,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提供400至500个就业岗位,带动当地发展。
此后,他带领一路领先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续加码家乡投资:2025年6月10日,总投资6亿元的绿色双零循环回收再生锂电池无害化生产线项目、绿色液流储能系统&铅碳储能系统生产线项目正式奠基动工,计划1年后建成投产。前者打造自动化回收平台,年处理2万吨废旧锂电池及1.2万吨废旧碳纤维废料;后者引进全自动化设备,建设2条生产线,年产1万台储能系统。两大项目预计创造500至600个就业岗位,推动电白深度融入新能源发展战略。
“时间就是金钱,目前,我正抓紧协调各方力量,希望能把项目尽快落地。”麦华明表示,电白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完善的交通网络和蓬勃的发展态势,为新型储能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未来,“一路领先”公司将以项目为起点,坚持“科技创新、一路领先”,追“新”求“质”培育新质生产力,共同完善新型储能产业链,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茂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他还参与参股总投资30亿元的风光绿能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风电、光伏及储能电站,带动就业,预计新增超500个岗位。
他还追加在家乡投资多个项目,如储能电站、光伏发电、风电项目以及海洋生物项目、沉香项目,形成多维度投资,先后在电白成立超过10家公司,例如;茂名一路领先新能源、中达供应链服务公司、一路领先建筑发展公司、一路领先海洋生物、一路领先城市矿山、一路领先城市矿产、一路领先沉香产业投资公司等。他的投资也充满创新思维,例如在一个“海洋牧场”项目中,他在海上大坝成功试种沉香。“一份投入,海产品和沉香双重回报。”这种跨界融合的智慧,正是他商业思维的缩影。
五、下一个目标:推动退役电池100%资源化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独立办厂后,麦华明经历了多次几乎所有创业者都可能面对的至暗时刻。2017年、2018年,他曾经历过两波数以几千万计的亏损,根源在于方向误判与决策失误。
面对风雨,这个刚30岁出头、年轻的90后,内心已经足够强大,他说:“很多人怕亏,我已经亏习惯了。这不是说钱亏得起,而是要先过自己内心这关,心里要亏得起,内心要平静地做好面对亏的准备。只有扛住压力、主动承担风险与责任,以担当共渡难关,真正的信任和机会才会向你靠拢,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重创反而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企业的根基所在。如今,他总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两条腿走路”:一是扎扎实实的内功,涵盖产品、渠道、研发与技术;二是资源的整合,推进市场开发,获得稳固的上下游资源与供应链保障,以及资本流动协同结合。
麦华明说,回收还是他的重中之重,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打造“零碳零废电池产业链”,推动退役电池100%资源化。“我希望未来行业提到循环经济时,会想到‘中达科研和一路领先’;家乡的年轻人提到我时,会相信哪怕起点在田间,梦想也能抵达世界。”
作为新一代企业家,麦华明始终秉持诚信守法的经营理念,坚守正道。尽管年轻,他已在公益与区域发展中展现出不凡的担当。近10年来,累计为家乡捐款超500万元,用于赞助学校校庆、村BA篮球赛、乡村建设、公益活动日等公益事业,并助力人居环境整治。他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围绕电白几大产业助力经济发展,成立多家公司,谋划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就业与税收,用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关注乡村振兴、推进百千万工程。2025年6月他被授予“茂名市推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先进个人”称号。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黄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