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机陪伴学习是最好的教育


王如晓(市区)
  我们常常看到,一群忙着刷手机的父母,拼命逼着孩子去读书。饭桌上,孩子捧着课本朗读,父母却各自低头刷着短视频;书桌前,孩子熬夜写作业,父母躺在沙发上刷着朋友圈点赞——这一幕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写照。然而其折射出的是家庭教育中一种深刻的错位与无知:父母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期望加诸子女之身,自身却鲜少捧起书本,反而在手机娱乐中虚掷光阴。
  笔者作为一名有40多年教师经历的老教育工作者,现就这些社会现象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与家长们交流探讨。
  一、父母行为应是孩子无声的教材。家庭教育,始于模仿,成于熏陶。父母,作为孩子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其言行举止无一不被孩子敏锐地捕捉、内化,并逐渐塑造成他们自身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判断。当我们惊诧于孩子为何对手机游戏如此痴迷,为何难以在书桌前静心片刻时,是否曾反躬自省:我们归家后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解锁手机屏幕?我们碎片化的时间,是否大多贡献给了无关紧要的资讯与娱乐?孩子或许会暂时服从于权威的“说教”,但他们长久信奉的,永远是父母的“活教材”。那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双重标准——父母可以肆意刷着购物网站、关注明星八卦,却要求孩子心无旁骛地背诵单词、钻研数学、安心写作——非但不能激发学习动力,反而会在孩子心中种下抵触与不平的种子,使他们将“读书”视作一项被迫完成的苦役,而非源自内在渴求的乐趣。
  二、家庭教育生态,来源于“共生式”陪伴的力量。真正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其精髓往往不在于耳提面命的训导,而在于润物无声的陪伴与共同成长。这便是一种“共生”式的教育生态。想象另一番景象:入夜,一盏温暖的灯光下,孩子专注地书写作业,母亲在一旁静静品读文学经典,父亲则沉浸于历史传记的瀚海。没有焦躁的催促,没有严厉的斥责,只有各自专注于提升自我的宁静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学习不再是孩子的孤军奋战,而是全家成员共同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孩子目睹父母对知识的虔诚与专注,自然会潜移默化地认同:阅读与求知,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自然而然的组成部分,其间蕴含着探索的喜悦与成长的满足。这种经由长期共同体验所内化的习惯与态度,远比任何外在的强制与说教更为牢固和持久。
  三、家长放下手机,做孩子“值得学习”的榜样。相较于在口头上一遍遍重申“读书重要”,父母切实的行动转变更具教育力量。这并非要求每位家长都必须成为学富五车的学者,也无需刻意营造某种刻板的“学习氛围”。它或许始于一些微小的改变:在孩子伏案学习时,自觉将手机调至静音并置于一旁;取而代之地,拿起一本搁置已久的书籍,或专注于一项需要投入心神的手工、技能学习;甚至只是认真地规划家庭开支、处理工作事务。这些行为本身,就是在向孩子生动地诠释何为“专注”、何为“自律”、何为“对自我成长的负责”。当孩子看到父母并非手机的奴隶,而是能够主导家庭生活、持续精进的榜样时,他们便从中汲取了最直观、最有力的榜样力量。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不应是执着于将孩子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产品”,而在于父母首先努力成为那个“值得孩子欣赏与效仿的人”。
  四、筑起亲子桥梁,共建家庭精神家园。智能手机作为时代的产物,其本身并非原罪,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驾驭它,而非被其奴役。若任由这块小小的屏幕,筑起亲子间情感与精神交流的高墙,那便是家庭教育的巨大损失。父母的“手机沉迷”,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懒散”的表现,它可能悄然侵蚀孩子刚刚萌发对知识世界的好奇与热爱,从而产生对手机的热爱和沉迷。
  笔者建议:让父母放下那几乎成为身体延伸的电子设备,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也邀请孩子进入父母的精神家园。可以共读一本好书,交流彼此的感悟;可以一起探索自然,激发对万物的好奇;可以共同完成一项家务,培养责任与协作。在这个过程中,书本成为连接亲子心灵的桥梁,家庭则真正成为一个共同学习、相互滋养的生命共同体。
  总而言之,最好的教育,往往存在于父母放下身段、放下手机,与孩子同步成长的行动之中。当我们从方寸屏幕中抬起头来,将目光重新投向身边那个亟待引导的子女,用专注的陪伴取代空洞的说教,用自身的勤勉激励孩子的进取,我们便是在践行最本真、也最富生命力的家庭教育。这不仅是给予孩子知识上的给养,更是赠予他们一份足以应对未来任何挑战的宝贵财富——一种源于内心驱动、持续终身的学习习惯与成长型思维。让我们携手,从放下手机开始,共同谱写家庭教育最温暖、最有力量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