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国家级非遗项目“高州木偶戏”传承人曹章玲:
在“托举”中传承


曹章玲表演木偶戏《摘荔枝》。(受访者供图)

2025年,高州木偶戏应邀参加第十九届佛山“西甲”足球联赛主题之夜活动。(受访对象供图)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池榕
编者按
茂名大地,文脉悠长。千百年来,无数匠心巧手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因为热爱所以坚守,雕琢出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印记。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守艺人”。
为挖掘并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茂名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与茂名日报社联合推出“茂名守艺人”系列报道。将笔触与镜头对准这些默默耕耘的非遗传承人与民间工匠,记录他们精湛的技艺、执着的匠心及其背后深厚的人文故事。
从今天起,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可敬的守艺者,聆听岁月回响,感受匠心温度,共同守护这座城市活的记忆与流淌的乡愁。
“摘荔枝!呼朋同奔果园去,佳果艳香惹人迷……”在优美的粤曲声中,身着华服的“杨贵妃”和她的侍女们在红艳似火的荔枝林中穿梭,衣袂翩飞,“摘”下一串串香甜的荔枝赠送给远方到来的游客……一曲唱罢,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高州木偶戏”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曹章玲和同事在高州根子古荔园创排木偶粤剧《摘荔枝》时的情景。
与“偶”结缘大半生
“我出生于1960年,2020年9月退休。先后参加过粤西地区信宜、高州和湛江市三个专业木偶剧团的工作。”曹章玲回忆起自己的从业生涯,满怀感慨。她出身于信宜市镇隆镇的一个普通家庭,1976年从镇隆中学毕业时,刚好遇到信宜木偶剧团来校招人。她成绩优异,又是学校的文艺委员,于是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剧团的考试。当时一起参加考试的还有不少同学,不过最后只录取她一人。
进入剧团后,曹章玲才第一次正式接触木偶戏。除了学习正规粤剧演唱,每天还要学习托举木偶、练签子等基本功,晚上双手、侧腰酸痛到睡不着觉。当她终于习惯酸痛并可以持续托举半小时木偶时,信宜剧团却因演出场次少,没办法维持职工工资正常发放而解散了,但这并未使曹章玲放弃学习木偶戏的决心。1980年,湛江市木偶剧团团长得知信宜木偶剧团解散,便亲自前往信宜招人,曹章玲又顺利通过考试。湛江市木偶剧团当时对她承诺,等学习到一定程度后,会把她转为正式职工。可惜湛江市木偶剧团也在1983年解散,曹章玲未能等来转正,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如果我当时不来高州,我可能会成为一名老师。”曹章玲笑着说。湛江木偶剧团解散后,高州木偶粤剧团的李太文团长亲自到曹章玲家中劝她到高州木偶粤剧团工作,曹章玲父母开始不同意,认为她成绩很好,也还年轻,可以快点转行去学习,考试做个老师才是更好的出路,但在李团长的劝说下,以及她内心一直坚持的艺术梦想,曹章玲最终说服了父母,来到了高州。
1983年进入高州木偶剧团后,曹章玲跟着木偶艺人何文富、陈永辉、邱国荣等学习操纵木偶,有天赋又刻苦的曹章玲很快以扎实的演唱功底和娴熟的木偶操纵技巧成为担纲演员,并在1995年9月起担任了团长职务。2006年,高州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曹章玲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高州木偶戏传承人。高州市木偶粤剧团也从二类公益演出团体提升为一类公益性事业单位,并更名为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
退而不休解决传承难题
“尽管我很乐意在大型活动中上台去表演,但我更希望年轻人上台接班。”曹章玲说,“剧团也曾招过粤剧艺术学校毕业的学生。来学了3个月,太辛苦了,坚持不下去,最后还是走了。”曹章玲非常重视培养剧团新生力量,毫无保留地传授木偶操作和木偶配唱技艺。退休前,她培养了20名徒弟。其中陈魏文、林云锋、古艺等五位,2019年参加“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广东省优秀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获优秀演员奖。退休后,在2022年8月招收来传习所工作的徒弟有朱梦超、范思红、刘冰等三位演员。其中朱梦超创作表演的木偶粤剧《新嫦娥奔月》,在2023年举办的第六届“我最OK”广东全民才艺大比拼中获金奖。
曹章玲认为传承高州木偶戏有两个难点:一是提高木偶表演艺术,二是提高年轻人对木偶剧的欣赏和兴趣。木偶表演艺术包括托举功、签子功、台步功,还有人体基本功等方面。高州木偶戏是大班木偶,所用的杖头木偶最重的有15斤,轻一点的也有7斤左右。与人戏演员不同,木偶戏的演员是幕后的操纵者,演员在台布后操纵木偶,手托高在1.7米,一曲下来对演员是个很大的考验,但要操纵木偶演绎生命,人偶合一,打动观众,需要刻苦练习三大基本功,缺一不可。
近年来,为提高年轻人对木偶戏的兴趣,曹章玲带领传习所同事和业余爱好者们积极参加非遗文化进校园、进乡村演出工作,去年还先后参加了“睇非遗过大年”2024茂名市新年非遗文化展演活动、聚力“百千万”之“乡村之光”(高州)活动、2024年广东省文旅赋能“百千万工程”主会场活动、2024年广东省优秀木偶戏皮影剧节目展演活动等,展示高州特色木偶文化,深受师生和人民群众的喜爱,获得高度赞扬和好评。“经过这些年进校园、进乡村宣传演出,慢慢转变新一代的观念,效果还是不错的。”曹章玲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每年都有许多大中小学生来观摩木偶戏,不少大学暑期三下乡队伍也来到传习所采访,了解家乡木偶文化发展情况,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守正传统慎思出新
高州木偶始于明朝万历年间,由福建传入的布袋木偶发展而成。“高州木偶戏活态传承400多年的秘诀就是守正创新。现在新兴媒介形态多样,高州木偶坚持守正传统,慎思出新。木偶是根本,我们要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曹章玲介绍说,比如《摘荔枝》这个节目是她退休前组织新编的,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调寄著名乐曲《荔枝颂》,宣传荔乡和群众的幸福生活,数年来深受观众喜爱。为了更好地推广木偶戏,剧团将木偶带到根子古荔园和红荔阁进行实地表演和拍摄视频。通过拍摄实景衬托戏剧的氛围,使观众身临其境,更具观赏性,视频在网上发布后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关注,就连央视导演也在看了视频后赞叹不已,邀请剧团在高州市庆祝2025年丰收节“南粤风华硕果盈枝”节目录播表演《摘荔枝》。
曹章玲提出四个推动守正创新的策略:一是改良木偶,根据剧情中的人物性格设计木偶形象,精雕细刻,使木偶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二是提高演技,练好木偶操纵技巧,根据木偶粤剧表演的程式和角色的不同,做到人偶合一,人偶心通,赋予木偶喜怒哀乐,把木偶演绎得有灵魂,有生命,像真人一样;三是创新剧目,近年来,剧团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创新编排了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儿童剧目,比如《斗鸡》《狐假虎威》《孙悟空大战牛魔王》《新嫦娥奔月》等,还创新编排了《冼夫人点兵》《摘荔枝》等剧目,弘扬爱国传统,歌颂高州荔乡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四是引进新科技,增加木偶综合艺术魅力。比如运用LED屏幕代替布景,将木偶戏拍摄成短视频拓宽传播渠道等。
“一直以来我们传习所做到传承而不守旧,创新而不离根,使木偶表演艺术得到了很好地保护传承发展。”曹章玲说,她将大半生奉献给木偶艺术事业,未来仍将不遗余力继续做好守护传承工作,希望高州木偶艺术长盛不衰,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