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冼夫人文化史话·第四章
冯冼联姻传佳话(2)
吴兆奇
(接上期)
志行超迈的“越女”
冼夫人是俚族人,俚族是古代越族后裔的一个最大族群,因此,许多史书把她称为“越女”。
冼夫人在结婚之前已经是岭南公认的大首领。正史对她的记述虽然十分简洁,但却非常突出。其一,首先说她的身世:“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这个“洞”字,有些史书亦写作“峒”,是指山地之中的村落地头,而不是指洞穴)。说明她的势力范围甚大,部落甚众。其二,“夫人幼贤明,多筹略”。说明她的素质极高,自小就贤惠聪明,胸中多有筹谋韬略,才能出众。其三,“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说明在结婚以前,她已经能施展才华,团结各部落的民众,而且有指挥军队克敌制胜的能力,岭南诸越民族都佩服她。其四,“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说明她的道德高尚,威信很高。其五,“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侵掠旁郡,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说明她坚持正义,矢志维护岭南各民族的团结,而且富有成效地改变了不良风气,把族间、郡间的战争变为和平稳定,互相的仇怨都消除了;由于她的成就和威望,海南的千余部落都闻风归附,以求取得庇荫。少年时的冼夫人,在史家的眼中,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在文学家的笔下,更是英风飒爽,威名远扬。清代文人崔翼周的《谯国夫人庙碑铭》中就有一段精彩的描写:“解环质佩,善读阃外春秋”,“丁村之乡事母,善累言坛,梁州之治规兄,韪消怨府,由是德心日著,詟伏者十万家,儋耳闻风,裹诚者千余洞”。实际上,她已成了岭南各民族的少年大首领,据许多史家考证,这时她才只有14岁左右。
冯融这位罗州刺史有点特别,他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是一位以推行教化为主要措施的好长官。有其父必有其子,冯宝在高凉郡太守的任上,也立志要把高凉郡管治出色。眼光锐利的冯融认为要打破“他乡羁旅,号令不行”的僵局,就必须下决心解决俚汉民族融合问题,于是“为其子高凉太守宝聘以为妻"。这就是冯融的独到慧眼,独具匠心。如果娶了岭南俚族大首领冼夫人为媳妇,“他乡羁旅"就有了本乡的大靠山,“号令不行”就有了转变为“号令必行"的保证。这是冯氏一方的政治需要。
而冼夫人也怀着“怀集百越”的愿望:要使民族战争变为民族和睦,要使多事的岭南变为和平安定,要把难治的高凉变为文礼之邦,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把野蛮落后的民风变为法治教化……她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除了发扬自己的威望和民族首领的优势以外,更要依靠行政的力量。这是冼氏一方的政治需要。
把双方的政治需要结合在一起,把婚姻、家庭推进历史的政治大舞台,这便是岭南历史上传为佳话的冯冼联婚。被十多万家所真诚拥戴的俚族大首领,与文化修养、德行甚高的汉官结合,在当时的整个岭南社会肯定是一个大震撼,对当时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教育,对流入岭南杂居的汉人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他们的联婚拉开了民族进一步融合的大帷幕。
实施教化
冼夫人与冯宝结婚以后,对于他们的爱情生活、家庭天地,正史没有记载。文艺作品倒是说了许多,但那只是文学家的“合理想象”。至于他们的政治生活,史书记述得较为具体。例如:“夫人诫约本宗,使从民礼。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这“诫约本宗”,就是告诫、约束本族的人。当时俚族遍于岭南,她“诫约本宗”,就等于告诫和约束整个岭南的人民群众。这“使从民礼”,就是要遵从汉族先进文化所教化、所影响而形成的礼仪法治。她要下决心解决当时俚僚民族的社会形态、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向汉族所推崇的封建社会形态、文化心理、生活方式转化的重大问题。所以说,“诫约本宗,使从民礼”这八个字,十二分的不简单。这需要经历多少残酷斗争,需要付出多少高昂代价。
“使从民礼”,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取消贵族特权,其次就是要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再就是要转变愚昧野蛮的状态,提高俚僚族人的文化素质,一句话,就是要改变一个时代。这样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大动作,在当时的岭南社会,就只有冼夫人才能做到。冯氏父子要推行封建制度的教化政策,如果没有冼夫人的极力实施,是绝对办不到的。而冼夫人要实施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如果缺少冯氏的教化和朝廷的号令,也是要遇到重重阻力的。
“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冼夫人结婚后,取得了直接施行法治的行政权力。从前,她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只有通过部落之间的酋长联盟去推行。结婚之后,她可以利用朝廷的法典,利用政府的命令和行政施为,改造社会的行动就要顺利得多,收到的效果也要显著得多。如果没有冼夫人的直接施行法治,单靠冯氏的力量,怎么能做到酋长犯法虽是亲族都一律依法处理,决不宽恕呢?
冼夫人时代,封建朝廷有过不少进步的政令,如关于解放奴婢问题。《梁书》载:梁简文帝发过一道诏书:
育物唯宽,驭民唯惠,道著兴王,本非隶役。或开奉国,便致擒虏;或在边疆,滥被抄劫。二邦是竟,黎民何罪?朕以寡昧,创承鸿业;既临率土,化行宇宙。岂欲使彼,独为匪民?诸州见在北人为奴婢者,并及妻儿,悉可原放。
这就是说:治理教化万物必须宽容,管理人民必须给予实惠。思想正确行动见效才可使王者兴旺,并不是靠压迫人民当奴役。有人开始建立政权,便施行侵掠捉人当奴婢;有人处在边疆,便到处抄家抢劫。大家都相竞为之,老百姓到底有什么罪?皇帝我浅薄愚钝却继承朝廷的伟业,既然脚踏着自己的国土,就要用教化普及于天下。怎么能让那些被抢掠为奴的人享受不到人民的待遇呢?各州还在给北方人当奴婢者,连同其老婆孩子,都要一律放归原地。这是南朝一项著名的政策——“免奴为良”,就是免除奴婢制,使奴婢变成享有人民待遇的平民。陈朝也有明文规定,不得卖人为奴,藏匿奴婢便是犯法。
冯融、冯宝是朝廷命官,他们当然要执行这一封建制度的政令。但是多少年以来,岭南俚僚民族部落的酋长,都是靠武力互相攻战,抢掠财产和人口,把俘虏卖给北人或卖到海外当奴婢或做苦工,从而大发其财,使自己成为一方豪强;“免奴为良”政策必然要遭到他们的反抗。如果不是靠冼夫人之力,这条政令怎能推行呢?然而,要推行这条政令,必然要经过一番取消贵族特权的严酷斗争。但正是在这场斗争中,制止了部落间的战争,实现族内的和平安定,缔造了族人团结共荣的局面。冼夫人冯氏父子也取得了很高的威望,并且得到了俚僚民族的信任和支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