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桥下空间亟待治理


叶泽(电白)
  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建设中,高架桥如动脉般承载着车流与人潮,其宏伟的桥身常被视为现代文明的象征。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桥面移向桥下,那些支撑着千钧之重的桥墩及其周边空间,却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据笔者观察,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市区光华南路高架桥南段桥下出现了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
  城市资产暴露于风险之下。近些年来,随着居民经济水平的提升,私家车辆普及率激增,其乱停乱放的问题也极大地增加了意外撞击桥墩的概率。桥墩作为支撑整个高架桥结构的关键受力点,一旦受损,其结构性完整性将遭到破坏。
  而且对于一个志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成果的城市而言,每一处有碍观瞻的角落都是减分项。我们需要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桥下空间。
  国内许多城市的实践已经证明,有效的桥下空间治理绝非简单的“一禁了之”,而是一项融合安全、生态与功能的系统工程。
  物理防护是必须坚守的底线。设置防撞护栏、花基或防撞柱,是为核心基础设施建立的第一道,也是最基本的物理防线。这并非多余的成本,而是关乎长远安全的必要投资。
  智慧化管理是长效的保障。在摄像头与传感器普及的今天,利用智能监控、车牌识别等技术手段进行24小时监管,并建立城管、交警的联动执法机制,方能从根本上扭转“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实现长效治理。
  空间美化与功能植入是治本之策。最高明的治理,是化“堵”为“疏”,化“消极空间”为“积极资产”。通过垂直绿化、花基美化,能让桥墩从“灰色柱体”变为“绿色廊柱”;通过合理规划,将部分桥下空间改造为小微健身区、休闲广场或规范停车区,则能从源头上消除乱停乱放的土壤,满足市民需求,实现空间价值的重塑。
  解决好桥下空间的安全和美化问题,不仅能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系上“安全带”,更能为“好心之城”添加靓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