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多点开花促振兴
化州那务镇人大助推典型村人居环境“焕新颜”

镇人大代表带领群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六村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梁郁文 通讯员 曾楷瑞 戴凯宇
本报讯 为贯彻省委“1310”具体部署、助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化州市那务镇人大聚焦人居环境整治,选取四个典型村,以“典型引路、多点联动”为抓手,推动乡村面貌“美丽蝶变”,为城乡协调发展夯实基础。针对各村基础、特色差异,镇人大摒弃“单点突破”思维,经调研、民意征询和论证后确定分类指导、差异化整治思路,打造可复制推广的美丽乡村样板。
精准把脉“一村一策”定方案
“整治不能‘一刀切’,摸清家底才能开对药方。”镇人大组建四个代表小组对口联系典型村开展“沉浸式”调研。六村村小组聚焦农房微改造、庭院美化;新屋村小组主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与意识提升;泉埇村小组重点探索闲置宅基地、边角地盘活及文化景观塑造;田心村小组紧盯河道清淤、水体治理与污水设施运行。各小组精准“把脉问诊”,为各村定制整治方案,为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一线履职“三员”合力抓落实
方案落地关键在执行,镇人大号召代表“沉到一线”发挥“三员”作用。作为“宣传员”,代表们用“乡音土话”解读政策,通过微信群、村务栏、联络站展示规划,消除群众疑虑、凝聚共识;作为“示范员”,他们带头清扫主干道、分类投放垃圾、整理房前屋后,甚至下河清淤,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跟着代表干”成为整治常态;作为“监督员”,代表小组对整治进度、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及长效管护全程“嵌入式”监督,定期“回头看”倒逼问题整改,确保成果稳固。
激发内力群众主演“重头戏”
环境整治,群众是主体,内生动力是关键。镇人大注重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在其建议和推动下,四村将整治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并创新激励机制:六村村开展“美丽庭院”星级评比;新屋村设立“公共空间监督员”;泉埇村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田心村实施“河道认领”责任制。这些乡土举措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推动环境整治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爱国卫生运动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成效初显典型引路促振兴
经各方努力,四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主干道整洁畅通,房前屋后规范有序,公共空间高效利用。六村村庭院雅致、新屋村微景观乡土气息浓郁、泉埇村垃圾分类成自觉、田心村水系重现清澈。此次行动不仅让四村“焕新颜”,更在全镇形成示范效应,激发群众参与“百千万工程”的热情,营造“人人关心、参与、受益”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那务镇人大将持续围绕“百千万工程”目标,巩固整治成果,推动人居环境工作向“深度美化、常态长效”拓展,为建设更高水平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