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区探索协同发展新路径

打好“联动牌”助推“百千万”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粤西医院。通讯员 程天 摄

电白区“双百行动”签约仪式。

■记者 柯小瑛 通讯员 刘绪良
  本报讯近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在推进区域协调与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电白区立足自身发展要求,以“汇资源、促协同”为核心思路,通过借助外部帮扶力量、凝聚本土中坚力量、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三大路径,构建起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帮扶格局,将社会各界资源精准转化为发展动能,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力量。

借外力搭平台构建多元协同帮扶格局
  深化区域横向联动。借助外部帮扶力量作为加速发展的重要契机,以南海-电白横向帮扶为核心,推动产业、医疗领域深度协作。在产业方面,南海(电白)产业转移合作园签约项目25个,落地9个,投资20.17亿元;电白(南海)协同创新产业园成为全省首个省市区镇四级联动“反向飞地”。在医疗方面,构建“省—市—区—镇—村”五级联动医疗帮扶体系,3所省级医院与电白区合作共建粤西医院;56名区直医院下派医师组团帮扶19家基层卫生院,覆盖38个镇村卫生站。搭建招商创新与结对共建体系。建立“多平台+双基金”招商体系,以“南海研发+电白转化”模式吸引3家企业入驻;2024年以来联合广州医科大学、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推进8个“双百行动”帮扶项目。在教育领域,南海-电白34对学校结对,依托北师大、广东广雅中学等外部优质资源帮扶本地学校,成立32个基础教育集团,2个城乡教育共同体,覆盖该区65%中小学校,构建“1+N”结对帮扶模式,组建4个城乡学前教育共同体,推动教育质量提质升级。联动央企国企资源。深化建筑业央企、国企助力镇村建设,中铁、中建、中交等央企以“公益+微利”等方式推进近50个建设项目,计划投资63.17亿元,已累计完成10.76亿元;创新政企合作机制,区城交投集团与中铁上海局成立合资公司,助力地方企业转型升级。

挖内力强根基激活本土帮扶核心动能
  发挥建筑业与企业帮扶作用。积极引导建筑企业投身“百千万工程”,参与基建与风貌提升,组织63家建筑企业与镇村达成76个结对帮扶关系,投入资金参与乡村道路硬化、危旧房改造等工程,累计投入2667万元,如电海街道联合清尚集团有限公司推进安乐村建设,完成土地平整、“四小园”打造、雨污管道修复等多项工程。深化商协会与乡贤赋能。拓展合作新领域,围绕水利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园打造等领域探索合作,46家商协会结对帮扶项目76个,涉投资约23亿元;创新开展“一镇街一商会一主题林”等特色植树活动,广泛动员商协会、民营企业等群体参与,2025年以来各商会及企业累计捐资超70万元,种植苗木2000多棵;建立电白籍杰出能人信息库,实现镇街商会全覆盖,2024年以来促成19个乡贤投资项目落地,总投资额58.15亿元;各地电白商会积极行动,深圳、珠海等地的电白商会分别在岭门镇、沙院镇等地开展公益捐赠、基础设施建设等帮扶活动。

激活力促共治构建内生发展长效机制
  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新路径,通过高效盘活村内闲置土地等沉睡资源,集中力量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等持续“造血”功能的产业,共推进149个扶持项目,完成111个,累计收益348.19万元;打造“水东记忆”“陈村月伴湾”“来兮田园”“旦场海镇堡”等农文旅项目。其中,罗坑镇里平村鹅凰小镇年均吸引游客超过20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超26万元;黄岭镇南清村借助“云上南清”品牌文旅项目,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06万元。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搭建“民生呼应”工作载体,整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书记信箱和热线等渠道,创新开展“人大+村(居)民说事”活动,今年1至8月该区累计开展“村(居)民说事”活动11.3万场次,参加群众102.8万人次,办理群众反映事项10.6万项,群众参与热情进一步激发;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体系,整合村“两委”干部、人大代表等多方力量,形成村级治理合力;组织80多万人次志愿者团队参与美丽镇村建设,如坡心镇组建“大妈巡村队”,引导村民做好人居环境维护,推动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动员乡贤捐资助力。发动乡贤参加“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三年来共捐资1.164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