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奖补+乡贤助力+群众共建”多维发力
电白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通讯员 青穗
本报讯 近年来,茂名市电白区把村内道路硬化建设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通过高位统筹、资金创新、群众共建、长效管护四维发力,2025年新增硬底化村内道路1252.13公里,让群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困境成为历史,为粤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电白样本”。
高位推动▶▷
挂图作战筑牢攻坚“压舱石”
电白区委、区政府将村内道路硬化列为全区重点民生工程,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镇村落实”的工作体系。区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镇村调研,召开12次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召开4次现场调度会破解堵点,以“问题-责任-进度”三张清单为抓手,把建设任务量化到每一个自然村。
“过去我们村道坑洼不平,农产品运出去得绕远路,现在路修到了家门口,收购商直接开车到田头!”电白区霞洞镇后坡村果农李大叔的感慨,道出了道路硬化给乡村带来的直接变化。在霞洞镇大村村委会后坡村,43户群众主动配合,拆除12户人家的围墙、1户人家的厨房,让出土地建成1480米环村硬底化路,这背后是电白区创新“规划图+施工图+进度图”三图联动机制的生动实践。该区还推出“三对照一实测”验收法,即查要素、查质量、查过程,由村民现场实测表决,确保工程闭环达标,把道路建成群众满意的“民心路”。
资金破局▶▷
多元筹资激活建设“一池水”
资金短缺曾是制约村内道路硬化的瓶颈,电白区创新“资金以奖代补+群众投工投劳+乡贤助力”模式,打出一套筹资“组合拳”。对村内巷道建设按10万元/公里标准给予奖补;对超出奖补标准或涉及多个屋主的巷道,鼓励受益村民自愿筹资投劳;同时发动乡贤、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2025年“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中,电白区认捐金额达3224万元,为道路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旦场镇的“四方联动”机制颇具特色——政府统筹政策与资金、村组负责组织与协调、乡贤能人发挥资源优势、群众全程参与建设,2025年该镇新增村内道路硬化80多公里。“我们村的路能这么快修好,多亏了乡贤陈老板捐的20万和大家凑的工费!”旦场镇某村村民王阿姨说。这种多元筹资模式,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激发了群众共建家园的主人翁意识。
共建共享▶▷
群众参与凝聚振兴“向心力”
电白区深谙“乡村事,群众议”的道理,通过“板凳会”“村民说事”等形式广泛宣传政策,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监督者”。林头镇木院村设立“透明施工日”,村民可自带工具测量道路硬化厚度,这一举措让工程返修率降至1.2%。霞洞镇后坡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监督理事会,受益村民对道路厚度、平整度等指标进行现场打分,保障了群众的监督权与评价权。
在就业增收方面,电白区推行“以工代赈”,建立路基岗、摊铺岗、养护岗,建立“农户技能库-工程需求”双向匹配平台,按“1公里巷道设3个岗位”的标准,优先录用建档立卡脱贫户、残疾家庭劳力。“我在村里修路队打工,一天能挣180元,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林头镇脱贫户张大哥的话,折射出道路建设在促进就业、增收致富上的叠加效应。
长效管护▶▷
制度保障延伸惠民“服务链”
道路“建得好”更要“管得好”,电白区建立“区-镇-村”三级管护体系,将道路养护纳入村规民约,发动群众参与日常保洁、小修小补工作。同时,整合公益性岗位资源,组建村级养护队伍,对硬化道路实行“路长制”,明确管护责任到人,确保道路长期畅通。
从“出行难”到“路路通”,电白区村内道路硬化全覆盖不仅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毛细血管”——农产品运输更便捷了,乡村旅游有了基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这一实践生动诠释了“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的治理智慧,为广东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鲜活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