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经典传文脉 有思赋能燃课改

茂名市博雅中学初中语文展示课探索教学新路径


■通讯员 赖凯怡
  本报讯
近日,茂名市博雅中学有思评价系统汇报厅内氛围热烈,一场以“向经典致敬”为主题的初中语文展示课活动在此举行。活动以钱梦龙先生经典课例为核心锚点,依托有思教研平台的数据赋能,将大师教学智慧与现代课改需求深度融合,为当下初中语文课堂革新提供了可感、可学的实践范本。

  经典为“魂”:让课改目标从抽象变具象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钱梦龙先生这一核心教学思想,恰好回应了当下课改“从知识灌输到素养培育”的转型需求。此次展示课上,5位教师通过“复刻经典+创新实践”的方式,将抽象的课改要求转化为生动的课堂行动:重构“四式”导读课堂结构,替代传统单向讲授;以启发性提问激活学生探究欲,转变师生互动模式;在语言训练中融入思维培养与文化渗透,精准对接语文核心素养。
  谢燕芬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时,以“作者在秋天怀念谁?为何怀念?”等问题为引,既引导学生深度共情文本情感,又通过“记忆-理解-创新”层级化提问,全面锻炼学生能力;赖凯怡老师讲授《散步》,则用阶梯式设问串联“人物对话-意象解读-主题升华”,让“田野新绿”与“生命责任”的关联变得直观可感,课堂互动活力十足;董天恩老师同课异构《散步》,通过多角度解读人物与主题,将文本分析与现实认知链接,让语文学习走出课本;黎秋月老师在《咏雪》教学中,以比喻比较、发散提问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紧扣文学鉴赏核心;周苑桐老师的《湖心亭看雪》课堂,用“我们”等亲切表述拉近距离,借情境化提问引导学生从文本表层走向深度思考,高阶思维培养成效显著。
  同时,授课教师也直面课堂不足:部分课堂在语言感染力、小组互动设计上仍有提升空间;个别课例在形象化思维、逆向思维等高阶能力培养上稍显薄弱;少数教学活动存在任务驱动不明确、语言细节准确性不足等问题,为后续教学打磨指明了方向。

  数据为“翼”:让教学改进有了科学依据
  “隐性的教学效果,现在能通过数据直观看到了。”活动中,有思教研平台的赋能成为一大亮点。该平台可实时生成课堂互动频率、提问层级分布、学生参与度等数据,为教师精准画像教学行为——哪些提问激活了学生思维?哪些环节参与度不足?数据都能给出清晰答案,如同为教学改进配备了“导航仪”。
  若说钱梦龙先生的经典课例是指引课改方向的“灯塔”,那有思平台的数据分析便是校准教学细节的“罗盘”。当经典课例的实践智慧遇上数据化的理性分析,教师既能从大师理念中汲取育人真谛,又能依托数据精准优化教学环节,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中实现教学能力的深度进阶。
  据了解,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展示,更是博雅中学探索“经典赋能课改、数据驱动教研”的生动实践。未来,学校将继续以经典课例为抓手,借力现代教研工具,推动语文课堂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持续转型,让语文教学既守得住经典底色,又焕发出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