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不止于赏月,更是精神归期

罗本森(信宜)
提及中秋,多数人先想起檐下的明月、手中的月饼,却少有人细究:为何千百年间,中国人始终对这个节日格外偏爱?其实中秋从不是一场简单的时令庆典,它早已融入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人跨越时空的精神归期,藏着三重直击人心的深层意义。
它是“千里共婵娟”的乡愁寄托,是异乡人与故乡的“隔空对话”。古往今来,多少游子在中秋夜凭栏望月——李白“举头望明月”的怅惘,杜甫“露从今夜白”的惦念,如今仍在每个异乡人的心中回响。或许是写字楼里加班后,抬头望见窗外月色想起的故乡炊烟;或许是归乡列车上,捧着月饼想象的家人笑颜。这轮明月从不是冰冷的天体,而是承载乡愁的“信物”,哪怕相隔万水千山,只要共沐一片清辉,便仿佛与亲人咫尺相望,让漂泊的心灵有了停靠的港湾,也让亲情在月色里愈发绵长。
它是“家国同圆”的文化共鸣,是“小家”与“大家”的紧密相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许,从来不止于家庭团圆。中秋的“圆”,早已成为一种文化隐喻:桌上的圆月饼,是家人围坐的和睦;天边的圆月亮,是祖国山河的完整。当我们在中秋夜与家人团聚,品尝的不仅是月饼的香甜,更能读懂“家国一体”的深意——普通人对家庭幸福的追求,与中华儿女对祖国统一、山河无恙的期盼,始终同频共振。这轮明月照过大陆的街巷,也拂过台湾的海岸,它见证着两岸同胞的血脉深情,也寄托着所有人对家国圆满的共同向往。
它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是民族记忆的“活态延续”。中秋的意义,藏在代代相传的仪式里:长辈带着孩子揉面团、印月饼,指尖传递的是手艺,更是“团圆”的初心;邻里间挂起红灯笼、讲起嫦娥奔月的故事,欢声笑语里,是文化记忆的悄然传递。我们过中秋,不是机械地重复习俗,而是在这些温暖的仪式中,将“和睦、思念、坚守”的文化内核植入下一代心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光流转中,始终鲜活有力。
中秋月色依旧,中秋的意义也从未改变。它是乡愁的归处,是家国的期许,更是文化的根脉,让每个中国人在这一天,都能寻回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在团圆与思念中,读懂“家”与“国”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