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不褪色”是时代最暖底色


董天忠(化州)
  近日,在化州市下郭街道,一名癫痫患者突然倒地。危急时刻,两位刚刚参加完公祭活动的退役军人王雅琪、劳康伟驱车路过,毫不犹豫停车施救:一个警戒环境,一个唤醒病患,直至患者转危为安。车流中这抹“迷彩背影”,让英烈精神在街头巷尾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也再次向世人昭示:共和国军人的热血,从未因脱下军装而降温。
  “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就本能地想伸出援手。”朴实的话语,道出的是一支军队与人民的血脉联系。从抗疫一线的“迷彩方阵”,到抢险大堤上的“最美睡姿”,再到今天化州街头的“教科书式急救”,人民子弟兵始终把“人民”二字刻进骨子里。军装会脱下,军魂却早已熔铸为价值坐标,一旦人民需要,就迅速切换为“战斗状态”。这种“本能”,是部队大熔炉千锤百炼后的职业素养,更是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代际传递。
  有社会学家说,现代城市有一种“旁观者效应”,而“迷彩绿”的及时出现,就打破了集体沉默,激活了社会的互助基因。王雅琪事后把这次救援作为送给儿子的“生日礼”——当善意被赋予仪式感,就不仅是一次急救,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让下一代在耳濡目染中懂得:生命的高贵,在于相互托举。
  今天,我们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船到中流浪更急”,更需要众志成城的价值底座。退役军人经过部队淬炼,有组织、有纪律、有技能,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出台《退役军人保障法》,到各地组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再到常态化开展“老兵宣讲”,一系列制度安排,就是要让“退伍不褪色”从个体选择上升为社会风尚,把千万退役军人的正能量转化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应急抢险的“生力军”。当“迷彩绿”活跃在社区网格、穿梭在街头巷尾,我们就能拥有更多即时响应的“流动救护站”,拥有更多化解风险矛盾的“前沿哨兵”,拥有更多润物无声的“道德灯塔”。
  当然,褒扬善举不能止于掌声。要让“退伍不褪色”持续闪光,还需制度再护航、社会再接力。一方面,继续完善退役军人荣誉体系,在入学、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精准支持,让他们“流血流汗不流泪”之后,更能“转身出彩不褪色”;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急救技能、应急常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把“迷彩背影”的个体急救,扩展为全民响应的集体行动,才能避免“路人稀少无人助”的尴尬重演。
  “你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曾经穿过军装。”王雅琪的回答简洁有力。信仰一旦扎根,就会长成参天大树;精神一旦相续,就会汇成浩荡长河。愿每一次“迷彩背影”的闪现,都成为照亮人心的火把;愿“退伍不褪色”从亮丽风景变为普遍常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汇聚起一往无前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