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贺的得名与发展


梁寿禄
  博贺这块土地什么年代开始才叫“博贺”的呢?很多人都认为是在很遥远的年代。然而,最近官方宣称博贺是千年渔港,这无疑是在一千年前就有了博贺这个地名了。
  听老人说,博贺得名是由于当时盛产白虾。每当潮水涨时,鱼虾在海边生蹦活跳,人们甚至用戴在头上的竹斗帽都能在海边捞到鱼虾。时间长了人们来这里搭建草棚、木屋居住下来,长期在这里捉到更多的鱼虾。博贺人把鱼虾拿到外卖售卖,外地人问博贺人“你是从哪里来卖鱼虾的?”。由于听不清楚,以为是问他卖什么东西,连忙答说,我来卖“白虾”的。外地人听了就肯定的说,你是“白虾”人。所以博贺最原先的地名叫“白虾”。后来博贺人认为“白虾”大土气了,经文人雅士力改,最终用博贺替代了“白虾”。博贺是个好地名。博,是博大精深、广阔;贺,是恭贺,有喜气,有美好的含意,所以博贺这地名一直延用至今。
  博贺是个得天独厚的天然优良渔港。它的东面隔约800米海域与电城的兴平山对面相望。西面有20多公里长海岸线直至西葛村海域,与水东镇街隔海相望。博贺陆地向西延伸,沿途有很多村庄。如南鸡笼村、新屋仔村、博贺村、福建村、新沟村、那美村、横山村、尖岗村、港口村、西葛村等。这些村是半渔农村。村民既下海捉鱼,又可经营农活。由于土地是沙质地,农业主要是种红薯和花生为主,也种些豆类,芋头和蔬菜。解放前,这些村庄的老百姓饱受风沙袭击之苦。解决后,党和政府号召全民动手在海边沙滩上种木麻黄树,树木成林,挡住了风少,使这一带的群众得以安居乐业。
  听老人说,博贺原来是个长形的海岛。当年在瑚塘、盐井头、开河村边有一个宽几米的海尾巷沟直穿流入西葛海面。这条港沟涨潮时水深一米左右,使博贺与大陆分隔开来,形成一个博贺岛。这条巷沟在退潮时,人们卷起裤脚可以行走渡过。1958年博贺修建“三八”公路,把这条巷沟连接合垄,加上人民开垦造田,无形中这条巷沟完全合垄了,博贺与大陆连接成了半岛。
  解放初,博贺不含龙山片,镇上仅人四千余人,至今人口增长了十多倍。解放前,博贺仅有两条分别不够三米宽,没有一百米长,路面是凹凸不平的石头铺着的街道。一条叫上街,也叫正街(现在叫解放街);一条叫下街,也叫(沙栏)街,后改为“沙蘭”,现在是东风街。是因潮水涨时,人们用沙包塞着水口,防潮水涌上街道造成民宅入水而得名。当年博贺上下街仅有一条石头砌的小桥仔,人们要待退潮时才可通行。当地政府动员群众挖海泥砌成一条约两米宽“基博头”路,方便群众交通出行。当年博贺上街有几间商铺,有卖凉茶的,有卖猪肉的,有卖药材的,有经营饼业的,最有名气的是郭家药店、潘家饼,这两姓人家经营了好几代人,现在还经营着。博贺在解放前,只有两个卖猪肉佬,一个叫剖猪四,一个是王姓的。两家人每天杀一头猪分开来卖,有时卖不完。可现在博贺平均每天要杀30多头猪,有时未到中午时分,猪肉就卖完了。
  解放前,博贺渔民是在海边的沙地上用木料搭建木棚居住,海水涨潮时,把木梯拉上棚上,海水退潮再把木梯放下来,人们才可以走动。这些木棚人们称之为“白鸽笼”。目前,博贺道路宽阔畅通,私家住宅高楼林方,广大群众过着幸福生活,博贺现在的面积比解放前扩展了几百倍。陆上有大小顺岸码头,渔业发达,有几公里长的海堤及水井头工业开发区,有解放街街尾村开发区,有博美村百果园开发区,有东风街翠湖开发区。
  博贺在1958年未建公路之前,人们出行十分困难。博贺至水东往返在水上仅有一艘靠风力的客运帆船,每航次在海上走之字形,要一天一夜才能到终点。其次,博贺人要去水东要步行30多里路到西葛乘船,或步行去树仔墟等候乘坐广州至水东的客运车。现在博贺已新建一条沿海高速公路,又建设了博贺湾大桥,连接上广州高速公路,博贺人出行十分方便。
  博贺人积极向上,勇于攀登,坚持走科技兴渔道路,他们从“旦家艇”、“三帆船”到“大渔轮”的快速发展,多年来渔船、吨位、功率、产量、产值、出海劳平收入、深海捕捞产量产值七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名,成为“广东渔业第一港”。
  博贺人在党的领导下,精神和物质两个文明建设都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博贺面貌焕然一新,人人春风满面,笑逐颜开,处处呈现歌声嘹亮,书声朗朗的大好形势。正是“博贺繁荣花似锦,人民幸福党恩深”。博贺人决心用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动力不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