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岁月深处的红灯笼与永不褪色的赤子心
陈德文
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金桂飘香的十月一日如约而至。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那些六七十年代的国庆记忆依然鲜活如初——街头巷尾高悬的大红灯笼在秋阳下熠熠生辉,各单位门前"欢度国庆"的横幅猎猎作响,腰鼓队的铿锵节奏与孩童的欢笑声交织成最动人的乐章。那时的喜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家家户户门楣上飘扬的国旗,是供销社玻璃柜里突然出现的什锦糖果,是露天电影院里反复播放的《上甘岭》与《英雄儿女》。
记忆中的国庆总与集体狂欢有关。清晨的广播里《歌唱祖国》的旋律一响,整个街区便苏醒了。父亲会换上压箱底的中山装,街道主任挨家挨户检查卫生时,连窗台上的玻璃瓶都要擦得锃亮。游行队伍里的工农兵塑像需要八个壮汉才能抬起,少年先锋队的鼓号声能震落梧桐树上的露珠。傍晚的烟火大会上,当“祖国万岁”的灯牌在夜空中绽放,总有人悄悄抹去眼角的泪花。这些具象的仪式感,构成了我们这代人特有的情感编码,如同血脉里流淌的朱砂,任凭岁月冲刷始终鲜艳。
而今的国庆,霓虹依旧璀璨却少了些集体温度。商场促销的声浪盖过了校园合唱,朋友圈的摄影大赛取代了弄堂里的茶话会,七天长假的选择多元得让人恍惚——去冰岛看极光与在小区遛弯竟然都是"庆祝国庆"。这种变化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从整齐划一到个性张扬,从物质匮乏到选择过剩,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价值觉醒。我们怀念的或许不仅是当年的红灯笼,更是那种单纯而饱满的精神状态,那种“我和我的祖国”浑然一体的存在感。
但记忆的滤镜常常美化过去。细想来,七十年代的全家福里,哥哥的衬衫领子永远打着补丁;八十年代初的国庆家宴,主菜不过是加了香油的蛋花汤。今天的孩子们很难想象,当年为看黑白电视里的阅兵式,工厂车间工人要轮流使用唯一的热水瓶。时代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我们在获得自由度的同时,也在重建新型的集体记忆——杭州亚运会上万人同唱《我和我的祖国》,航天直播里刷屏的"祖国牛逼",何尝不是新时代的情感表达?
真正的赤子之心,从不会因形式变迁而褪色。就像黄河改道却始终东流,我们对祖国母亲的爱早已沉淀为生命底色。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屏前热泪盈眶的是我们,在精准扶贫驻村日记里写下“不负山河”的也是我们;会为华为突破技术封锁而彻夜难眠的是我们,在社区教留守儿童剪纸艺术的还是我们。这种爱不再需要锣鼓喧天的外在确认,它内化为晨起时对这片土地的本能牵挂,是看到“中国天眼”新闻时的会心一笑,是教孩子写毛笔字时自然而然的“永字八法”。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76华诞,让我们以更从容的姿态拥抱这种“变与不变”。变的是庆祝方式,从张灯结彩到文化自信;不变的是那份“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深情。当老人在社区中心教年轻人扎传统宫灯,当00后用电子烟花在元宇宙升起五星红旗,这种代际传承的爱国情怀,不正构成新时代最动人的风景吗?昔日的红灯笼永远温暖着记忆,而今天的我们,正在用更丰富的方式书写着"何以中国"的当代答案!